天邊最後一抹晚霞越來越淡,天色漸漸暗沉下來。洱海生態廊道蜿蜒曲折的透水瀝青道路兩側,一盞盞暖黃色的地燈投向路面,與排列在草地上的半月形生態燈交相輝映,燦若星河。一聲、兩聲⋯⋯蟲鳴蛙唱聲從四面八方匯集過來,與三三兩兩或騎行、或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琴瑟和鳴的美麗畫卷。

洱海生態廊道全稱為“大理市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主要包括五大工程:790多公頃的生態修復和濕地建設,129公里的環湖生態廊道和若干環境監測站點,涉及23個村1806戶居民的生態搬遷、30公里污水管網的完善和5個帶有濕地修復功能的科研實驗基地。它能有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改善洱海水質,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保護洱海的最後一道屏障。

生態廊道的建設,在人與湖之間劃出了一條物理隔離的界線,也將沿岸各村連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傳統村落成為“圍繞洱海的一串珍珠”。

古村落裏的環保生活

大理市大理鎮上末村,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珍珠。村裏有10多株百年以上的老樹,成片保存著石頭砌築的古老房屋,第一眼喝水、第二眼洗菜、第三眼洗衣的白族村落古井“三眼井”點綴在村子的各個角落。

村支書趙雲華説,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推行以來,30多家餐館關停整頓了半年。環湖截污管網全線閉合之後,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經過化糞池收集過濾後已全部進入截污管網,“生皮一條街”的餐廚垃圾則由順豐公司統一收運處理,不讓一滴污水排入洱海。

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有75.97萬畝自然濕地,洱海流域佔了其中的48%,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洱海源頭的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3條河水入湖水量佔洱海全湖入水量的70%,兩岸的西湖、東湖兩大濕地承擔著洱海“雙腎”的功能。2016年,洱海源頭實施了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通過工程修復、退耕還濕等措施,新增濕地1.9萬畝,有效攔截了來自源頭的污染。隨著優化植被、投放魚類等生物措施的推行,洱海“雙腎”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鏈。

退耕還濕後的東湖濕地還實施了濕地凈化及種養結合試驗示範項目,右所鎮騰龍村等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人工種植海菜1500多畝,年産值達1100多萬元。沿彌苴河河堤在東湖濕地穿行,身穿齊腰皮褲采收海菜的村民已成為濕地美景中最為靈動的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曾誇讚“記得住鄉愁”的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隨著洱海生態廊道的修建,更加古樸秀美了。古生村七社黨小組長李延芬在洱海邊開了一家“農家風味園”餐館,2018年為響應保護洱海生態搬遷,帶頭拆除了280多平方米的房屋。生態廊道建成後,她家門前的泥巴路變成了漂亮的透水瀝青路,濕地美景近在咫尺。她把拆除後剩下的270平方米房屋重新裝修成漂亮的白族民居,準備再將餐館經營起來。

對於祖祖輩輩生活在洱海周邊的白族村民,洱海生態廊道的修建,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大理鎮羅久邑村的李菊英老奶奶今年73歲了,她每天早晨迎著初升的太陽到生態廊道散步,傍晚和村裏的老夥伴們坐在廊道邊的休息椅上嘮嗑,悠然地享受著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

優美生態催生網紅打卡

“這些紅色的水杉樹,已經在洱海周邊生長了十幾年甚至20年。規劃項目時,並沒有對這些樹木進行處理,而是盡可能保持自然野趣的狀態,把人類活動的影響減少到最低。”洱海生態廊道工程指揮部行政部副部長李學鑫説。每年的秋冬季節,洱海生態廊道沿線按原生態保留的一片片紅色的水杉林,總是成為最耀眼的“網紅打卡點”。

大理鎮磻溪村附近的“網紅S灣”,一邊是青瓦白墻的白族民居,一邊是碧波盪漾的蔚藍洱海,最受年輕人的追捧,每天都能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卡”者。隨著沿湖濕地的修復,湖濱帶的水草也長得越來越茂密,工程指揮部為此專門面向當地村民設置了“水草理髮師”這一工作崗位,行走于生態廊道上,常常會與正在打撈水草的他們不期而遇。

喜洲鎮寺裏村大理海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旅觀光種植園區今年7月剛剛推出的彩色水稻景觀,已成為洱海生態廊道沿線村莊新晉的“網紅打卡點”。不僅普通遊客喜愛,文人墨客們也把這裡當成了激發靈感的創作基地。大理海東開發集團副總裁楊凱介紹,今年5月,大理海開集團旗下的大理海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雲南省農科院合作,在喜洲鎮寺裏村農旅觀光種植園區種植了500畝雲粳37號有機稻米,其中穿插種植了120畝黃、白、黑、紫、粉紅、紅等11個顏色的彩色水稻。

2018年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以來,“大水大肥”的傳統農業已被逐步取締,洱海周邊已出現很多農業轉型升級示範種植園區。喜洲鎮仁裏邑村的“花語牧場”坐擁358畝大型花海,有著眾多的網紅打卡元素,被譽為“中國最適合拍照的花海”。花語牧場總經理李勇敢介紹,在兼顧景觀功能的同時,園區重點建設了清水滲濾入湖系統、人工加強型濕地系統、尾水迴圈抽提系統、生態緩衝帶,構築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線並配套建設水質線上監測系統和智慧化控排系統,做到了清水入湖補給、污水迴圈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洱海保護,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産生活條件,是洱海流域著名的集生態、生産、生活于一體,傳承白族農耕文化,開發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過去的5年中,大理州共投入洱海保護治理資金330億元,系統實施了環湖截污、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項目,洱海水質穩定保持Ⅲ類,其中每年有5個月Ⅱ類,總體評價為良好湖泊。又到了一年海菜花開的季節,一朵朵潔白的海菜花在水面上粲然盛開,已成為洱海水質趨穩向好的風向標。

文︱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