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簡稱“五峰縣”)仁和坪鎮大栗樹村張輔華家,遠處,山野間融融綠意;身邊,一群群蜜蜂嗡嗡相隨。“自從養了蜂,樹不砍了,農藥也不打了,現在一年就回本還賺了5萬多元。”張輔華的臉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悅。
這裡地處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武陵山區,地勢險要、層巒疊嶂,交通較為落後,曾是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但另一方面,五峰縣卻坐擁81%的森林覆蓋率、生物物種之多接近全歐洲總和,有5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015年以來,五峰因勢利導,設立中蜂産業發展領導小組,組織化推進中華小蜜蜂産業化繁殖,特別是2017年以來,隨著精準扶貧的逐步深入,全縣5600余戶鄉親受益中蜂(中華小蜜蜂)扶貧政策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嘗到了生物多樣性生態紅利的甜頭,成為山區帶頭實踐綠色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縮影。
挖礦人變身養蜂人
靠山吃山,有礦挖礦,多年以來,五峰當地百姓不是在五峰千山煤礦挖礦“掘金”,就是從事砍伐山林銷售苗木。
“當時開礦污染嚴重的時候,粉塵飄在空中,河水都被礦粉染成了棕紅色。”當時的礦工回憶説,粗放型挖礦,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風險。2013年,煤礦關停,很多人面臨著生計的重新選擇。而在當時,養蜜蜂、賣蜂蜜對於當地人來説只是一門“副業”,隨意放一個木桶或者木箱坐等天收,蜂蜜的品質、産量都無法保障。
2017年,五峰縣委、縣政府開始高度重視中蜂産業,五峰中蜂養殖産業化起步。曾經開礦為生的張傳華關閉煤礦後趕赴重慶、湖南等多地考察中蜂養殖,次年春上,在漁洋關鎮楊家河畔,張傳華的蜂場動工興建,並把原來礦企的幾個股東也拉了進來,註冊萬綠蜂業。隨後,流轉土地50畝,花20多萬元一次購買了200桶蜂種,高薪請來專業師傅繁育、擴規,栽種蜜源樹種。萬綠蜂業輻射帶動當地400余戶蜂農,銷售額穩定突破百萬元。
礦企停了,水變清了,五峰也更綠意蔥蔥。“資源飯吃不長,吃生態飯才長遠。”張傳華和幾個夥伴徹底轉變了投資思路,著手在楊家河畔建設蜂業體驗園,栽花、種樹,農旅融合發展。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體帶動,推動中蜂産業快速發展,帶動廣大貧困戶和普通農戶發展中蜂穩定增收,很多農戶成功“轉型”成為職業蜂農,當地電商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峰中蜂産業協會會長、五峰萬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向端生表示:“每年我們舉行集中或者是下鄉培訓10次以上,主要是圍繞提高養殖技術和生産成熟蜜這兩塊開展。”培訓讓蜂農掌握了技術,也讓産品品質有了基本保障;統一標準、統一生産、統一品牌,提升了蜂蜜的附加值。同時,借助電商平臺,蜂蜜不再局限于本地化銷售,優質蜂蜜的銷量持續看漲。
挖樹變栽樹、礦山復了綠
五峰山仁和坪鎮地處湘鄂交界地帶,深山密林中野生蜜源植物豐富。野花四季交錯開放,成了中蜂的樂園。曾經以挖樹榦苗木為生的當地村民張青松轉變思路,“以前砍了半邊山,才賣幾千元,卻給山林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可是野中蜂每桶一年割蜜10多斤,房前屋後隨意搞幾桶利潤就能趕上半邊山林的木材。關鍵是,養殖中蜂無污染、不砍樹,還有政策支援。”
放下斧頭,張青松下定決心養殖中蜂。他以5桶傳統蜂群起家,很快增至2000多群,蜂蜜産銷兩旺。不打山林的主意,可最終還是掙了山林的錢。張青松覺得,山裏人想致富,還真離不開這綠水青山。張青松又有了一個新主意,給荒山、礦山復綠,為養蜂打好基礎。
仁和坪鎮高家墩曾遍佈石灰窯,張青松出資流轉了這片荒廢的礦山,並花40多萬元修通了進山水泥路,還買土回填了礦坑,全部栽上了蜜源植物,樹種有欒樹、七葉樹、黃柏、枇杷等多個品種,四季都有花開。
礦山變綠了,山上少了“牛皮癬”,張青松的2000多群中蜂也有了新家。更可喜的是,“栽植的蜜源樹花粉可供養蜂,果實可以入藥、繁育苗圃。”張青松表示,相較以往單純養蜂,復綠養殖模式畝收益能翻兩番,接近2萬元。
物種生存與發展的新機遇
在張青松的合作社,這裡還承擔著繁殖中華小蜜蜂的功能,是維持中蜂物種繁衍的繁殖場。
記者了解到,中國養殖中蜂的歷史已近3000年,據著名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史》的作者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結果推斷,在殷商時代就已開始養殖中蜂,在西方的義大利蜜蜂尚未引入中國前,中華小蜜蜂是中國各地唯一飼養的蜂種。除最西部的新疆外,從東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中蜂分佈。
自清朝末年中國引進西方蜜蜂,特別是經過20世紀30年代和60年代兩次大力引進和推廣義大利蜜蜂後,意蜂目前已成為國內一個主要的養殖蜂種,總群數已達500萬群以上。中蜂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強大的嗅覺靈敏度、適應低溫的野外生存能力等方面,中蜂還具備消耗飼料少、適應中國各地氣候的特點,也是以意蜂為代表的西方蜜蜂無法相比的。
意蜂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對中蜂物種造成了很大的侵害,原來在中國呈優勢分佈的中蜂,目前種群已不足100萬群,種群數量減少了80%以上,分佈區域由原來的成片集群分佈,迅速減少為零星和分離的片狀分佈。如今在東北、華北,中蜂已經基本滅絕,只有華中、華南地區還有小塊分佈。中蜂一度瀕臨滅絕之危。
針對於此,五峰先後啟動了中蜂文化特色小鎮建設、中國蜜蜂之鄉和全國優質成熟蜜示範基地創建工作,目前全縣中蜂養殖規模達到7萬群,産值達到1億元,五峰遠期目標是,全縣中蜂養殖規模達到30萬群以上,綜合産值達到10億元以上,為保護我國的中蜂物種發揮著積極作用。
五峰通過“林藥蜂”模式(依託優厚的森林資源優勢,倡導村民在林下種植藥材,周邊配套養蜂),既達到了空間的高效利用,又豐富了脫貧致富的産業支撐,催生出生態與産業間的良性互動,為五峰築牢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實現鄉村振興與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可靠路徑。
2019年,五峰建立中蜂養殖、蜜源植物種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調的減貧模式入選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發起的“110個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
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