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蜿蜒的河流、碧綠的草地,一幅幅醉人的美景勾勒出陜西多年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主色調由“黃”變“綠”,生態富民的歷史畫卷。

陜西省地處我國內陸腹地,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兩個氣候帶,獨特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孕育了眾多的生物物種,是我國生物物種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分佈的重要省份之一。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係自身發展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全國生態環境大局。

近年來,陜西省突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紮實開展生態狀況評估,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兩山”基地創建,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省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太白縣、宜君縣、黃龍縣、留壩縣、嵐皋縣等8個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留壩縣、平利縣、鎮坪縣3個縣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名列西北地區第一。

呵護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

“這裡的天瓦藍瓦藍的,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來黃龍讓人心情舒暢。”西安遊客楊龍生對黃龍縣的環境讚不絕口。如今在黃龍縣,瓦藍的天空無處不在,明媚的“黃龍藍”已經成為這座生態小城最耀眼的底色。

陜西省延安市黃龍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也是黃河中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土保持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優勢,被譽為陜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黃河綠洲”“陜西的一葉肺”。

如何守住“綠水青山”這一生命線,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經濟優勢?黃龍縣確定了“生態立縣、旅遊帶動、統籌城鄉、全面小康”發展戰略,從規劃開始,明確綠色發展方向,並在招商中堅持“零污染”和對污染“零容忍”的態度。打好“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組合拳,持續做好鄉村綠化造林、城市擴面增綠,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83%;持續推進造林綠化,自2012年以來全縣綠化總投資4.4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71.65萬畝,森林撫育34.8萬畝,道路綠化506公里,河流綠化57公里;以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黃龍最具魅力、最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依靠生態、保護生態、開發生態是黃龍的必然選擇。目前,黃龍縣構建了以核桃、蘋果等林果經濟為主導,中蜂、大閘蟹、食用菌、中藥材等林下經濟為補充的生態農業體系;用生態能源和生態食品加工業補齊工業發展短板;依託生態資源稟賦打造生態旅遊這一戰略支柱産業,走出一條以綠色生態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之路。

為確保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到位,黃龍縣以“革除陋習,禁食野味”“野生動物,全力救助”“野豬氾濫,政府補償”“馴養繁殖,送法到府”為代表的四項措施,將保護野生動物形成共識、達成原則、化為機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全面落實,使該縣境內目前植物種類達到1012種,國家級珍稀瀕危、重點保護植物9種;野生動物種群達到225種,其中褐馬雞、金錢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岩豹、水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

成群褐馬雞穿越山林間覓食,“鳥中熊貓”黑鸛翩然在石堡川河嬉戲,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唯美畫面,正在這個生態越來越好的宜居樂土上演。如今,在生態黃龍,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舒適與安逸。

黃龍,這顆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越來越閃耀。

創新實踐演繹“全球減貧案例”

陜西漢中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漢江上游,森林覆蓋率達91.23%,林木綠化率達92.97%,素有“綠色寶庫”“天然氧吧”之美譽。上世紀80年代,留壩人砍樹、開礦,“靠山吃山”,也曾獲得過每人平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輝煌”。遺憾的是,好日子不長,山禿了、水濁了,貧困的帽子到府了。2019年5月以前,留壩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

幾年前,總投資10億元的風力發電項目、兩億元的生物質發電和礦産開發等一批重大資源開發性項目看上了留壩。這對於一個GDP不足10億元的農業縣來説,誘惑力不可謂不大。可是,裝風機和開礦就得在山上挖大坑,這不僅破壞亞高山草甸的景觀,還將重創山上原本脆弱的土壤環境。

有過慘痛教訓的留壩人深知,只顧眼前的利益長久不了,破壞環境的發展持續不了,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一次,他們拒絕了這些項目。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優先,讓留壩縣沒有了大型工業的入駐,該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緊密結合?留壩縣在綠水青山的修復、保護和綠色資源的利用上動腦子、做文章,確定了“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遊強縣”發展戰略,堅持生態保護與科學發展協調並進。留壩縣下功夫大力發展“四養一林”特色農業産業(即林下散養土雞、土豬、土蜂、食用菌,以及林産業),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産業融合發展;以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三品一標”認證成果豐碩,“政府+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助力群眾脫貧增收。覆蓋留壩全境、貫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遊産品體系不斷豐富,“吃住行遊購娛”“商養學閒情奇”旅遊業態不斷完善,旅遊業實現“井噴”,以“一業興”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百業旺”,産業鏈條的拉長,讓全縣4.7萬人共用生態文明建設紅利。

最大的亮點就是,留壩縣在“四養一林一旅遊”基礎上探索建立了一頭連接擁有技術和市場的龍頭企業,一頭連接農戶組織生産的“扶貧社”,把全縣82.6%的農戶和所有貧困戶鑲嵌在産業鏈上,搭建起完整的産業閉環。這一生態脫貧的成功經驗,受到廣泛的持續關注。2019年10月,留壩扶貧社的創新與實踐入選“110個全球減貧案例”。

綠色發展釋放“生態紅利”

層層疊疊的花田悠遠瀰漫,抬頭是青山碧水,回眸就是綠野花田,盛夏的太白宛若一幅山水畫卷。

陜西寶雞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北連秦川,南通巴蜀,為川陜之要衝,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近年來,太白縣深入推進“生態立縣”戰略,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守三條紅線,堅守生態底線,轉變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形成了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三個效益同步增長的發展態勢。

太白縣在水體、大氣、土壤、秦嶺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地表水水質Ⅰ〜Ⅲ類水質斷面達標率為100%;大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PM2.5、臭氧6項污染物濃度及綜合指數全市排名第一,每年空氣優良天數330天左右,位居陜西省前列。

太白縣依託現有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稟賦,按照“一核、三軸、三片”的佈局,以縣城為核心,通過主幹公路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三大産業片區。

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産業項目實行差別化準入政策,明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準入事項,明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産業,實施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最嚴格的項目引入規定,建立嚴格的生態紅線管理制度,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

近年來太白縣因地制宜實施生態空間治理工程,通過打造千畝花田,促進生態旅遊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路徑、推動鄉村振興高點開局,真正實現“一花多贏”的發展效應,當下來太白漫步花田沐清風、聞蟬鳴、嗅花香、享清涼已成為周邊城市遊客打卡觀光的網紅景點。

把千畝花田建設作為全域旅遊的點睛之筆,啟動實施了縣城區千畝花田建設項目,以縣城東、北、南三大入口為節點,圍繞一步一景、一步一觀,打造精品花田景觀點位,先後建成了衙嶺步步高、雲溪芝櫻、伊甸彩園、七里魯冰、白雲百合五大片區花田,以點帶面共計打造花田1800余畝,在花田項目建設中實施精細化管理,根據適生花卉品種的生長週期,結合不同季節、不同花卉的花期特點,錯品種種植,營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層次分明的旅遊觀光格局,實現綠色發展高品質和全域旅遊“高顏值”。

群眾沒有産業,只能靠種地吃飯,如何以縣內豐富的林地資源為依託,做好“山水”文章,推進林區群眾增收致富?太白縣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多管齊下破解林區群眾增收瓶頸。以全域旅遊為支撐,啟動千畝花田項目,按照一村一景的花卉産業發展模式,通過項目帶動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豐富拓展花田觀光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僅七里魯冰花田節點通過資源整合,如今,年吸引西安、寶雞遊客近1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余萬元,每年為集體經濟創造收入92萬元,為每戶脫貧戶分紅1500元以上,每人平均每年實現務工收入1.5萬元以上。

經過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太白縣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7大類34項指標均達到驗收標準和要求,2020年10月9日,正式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黃龍縣、留壩縣、太白縣只是陜西省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的縮影。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新起點,而沒有終點,陜西勠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動員最廣泛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共治共用的治理體系,匯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磅薄力量,讓綠色成為“十四五”時期發展鮮明的底色。

文︱李曉燕 張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