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在北京發佈《全球新冠疫苗應用圖景報告》。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國網7月29日訊(記者 林伊人)由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全球新冠疫苗應用圖景報告》29日在北京發佈。報告從新冠疫苗的研發、生産、應用、效果和前景等方面,展現了全球視野下新冠疫苗應用的全貌。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表示,新冠疫苗是人類歷史上研發速度最快的傳染病疫苗之一。儘管是以超常規的速度研發出來的,疫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保證。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在疫苗緊急研發中的表現引人矚目。這在過去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才能做到。而在此次新冠疫苗研發的全球賽跑中,中國、俄羅斯均位於第一方陣,同美歐發達國家基本上同步,印度在加工生産疫苗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報告認為,中國在此次新冠疫苗研發中能夠躋身前列,不是偶然的。中國多年來高度重視衛生健康事業和疫苗的研發,制定“健康中國”戰略及行動計劃,大幅增加衛生健康領域投入,並在科技領域進行巨大投入和技術積累,使中國具備了強有力的疫苗研發的科技基礎和人才基礎。在應對疫情當中,中國政府把“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放在首位,這一理念也體現在了疫苗的研發與應用上。

中國疫苗接種數量在全球遙遙領先,也是世界上首個宣佈全民免費接種疫苗的國家,目前接種已超過16億劑次。“這麼大規模接種背後,是強大的生産能力、配送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的體現。在這方面,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李保東説。

報告指出,疫苗的國際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和分化現象。在全程接種人口比例超過30%的國家當中,歐美國家佔了大多數。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疫苗接種率普遍偏低。非洲大陸已接種的疫苗佔全球不到2%。低收入國家只有0.9%的人口接種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

報告認為,如何提高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是當前全球抗擊疫情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面對這個問題,中國是最早表示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國家,同時宣佈中國的新冠疫苗在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成為全球公共産品。

很多國家和組織的表態還未完全轉化為現實。數據表明,有關國家對外提供疫苗的雷聲大,雨點小,落實很不到位,既缺少時間表,也缺少路線圖。美國在國內囤積大量疫苗,其對外提供疫苗的實際行動與其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歐盟對外出口疫苗的對象則以中高收入國家為主。

報告發現,中國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方面貢獻最大,對外援助和出口疫苗的數量超出了其他國家的總和。中國以實際行動落實了自己的承諾和主張。截至目前,中國已對外捐贈疫苗超過2600萬劑,向 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5億劑疫苗和原液,相當於全球新冠疫苗總産量的六分之一。中國的疫苗出口量是歐洲疫苗出口量的227%,是美國疫苗出口量的84倍。除了疫苗成品的出口,中國還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疫苗的本地生産線,有的已經投産。中國還積極支援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豁免新冠疫苗智慧財産權。

報告建議,世界主要的疫苗生産國以及二十國集團等主要的國際合作機制,應就疫苗供應舉行政府間專門會議,匯總、梳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疫苗需求,並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制定雙邊與多邊相結合的全球疫苗分配計劃。醫療技術相對發達、國內疫苗接種率相對領先的國家應承擔起相應責任,盡己所能援助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這是博鰲亞洲論壇第二次發佈有關新冠疫情的專題研究報告。去年6月,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早期,博鰲亞洲論壇就發佈了《疫情與變化的世界》專題研究報告,對疫情將如何影響世界提出了十點觀察和思考。鋻於疫苗的應用是當前應對疫情當中最突出的問題,論壇將今年的疫情專題報告聚焦在了疫苗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