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國新辦就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舉行發佈會。中國網 董寧 攝

中國網6月18日訊(記者 彭瑤)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記者從國新辦6月18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215億元,引導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600多億元,謀劃實施一批項目,有力推動了優質糧食工程落地見效。各地培育出以“湖州模式”、“阜南樣板”為代表的典型經驗,涌現出吉林大米、山西小米、水韻蘇米、齊魯糧油、荊楚大地、天府菜油等知名品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總工程師翟江臨介紹,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成效顯著,糧食産後服務體系實現産糧大縣全覆蓋,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實現監測面覆蓋5萬噸以上産糧縣的60%,“中國好糧油”行動增加優質糧食超過5000萬噸。

翟江臨指出,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了由增産導向向增産提質導向轉變。在優糧優産、優質優價作用下,實施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糧食生産增産與提質、降本與增收互相促進,糧食收購逐步由政策性收購為主轉向市場化收購為主,市場化收購比例超過90%。糧食産後向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轉變,促進糧食減損提檔升級。糧食質檢向第三方服務拓展,從源頭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優質糧食工程促進了各環節分散經營向全鏈條産業融合發展轉變。通過優質糧食工程構建起從原糧到成品、産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産業”“大流通”格局,優化完善糧食産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助力全面鄉村振興。

優質糧食工程還推動了滿足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實現糧食産購儲加銷有機銜接,使供需結合更直接、更緊密、更暢通,讓百姓的“米袋子”多裝優質糧,吃上更多的“中國好糧油”,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糧油消費升級的需要。

糧食産後服務體系建設是優質糧食工程的重要內容,承擔著促進糧食提檔升級、推進節糧減損、提高種糧農民收益的重要功能。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建設司司長錢毅介紹,目前,我國已建立糧食産後服務中心5300多個,農戶科學儲糧倉近56萬套,初步形成佈局合理、需求匹配、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專業化、社會化糧食産後服務體系。

糧食品質安全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讓消費者吃得安全放心,是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基本目標。錢毅表示,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質檢網路,全面提升1500多個糧食質檢機構功能,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我們現在要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加快糧食産業的高品質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努力實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真正把14億人的飯碗端牢、端好。”翟江臨指出,“十四五”期間,推進優質糧食工程,要通過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糧食品質追溯提升行動、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提升全鏈條各環節的水準,全面強化糧食品質保護,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呵護每一顆糧食,真正實現優質優價、高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