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0日訊(記者 李高思)湖州市吳興區織裏鎮童裝産值佔全國半壁江山,並由此聚集了35萬流動人口,是本地居民的3.5倍。然而,人流匯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給基層治理帶來種種難題。19日,記者跟隨“潮涌長三角·共建進行時”主題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織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下簡稱:織裏矛調中心),探索織裏鎮在推動改革創新,祛除社會治理頑疾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織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中國網記者 李高思/攝

織裏矛調中心解難“加速度”

織裏鎮以童裝聞名,是“中國童裝名鎮”,享有“中國童裝之都”美譽,現有童裝企業1.4萬餘家。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又快又好地調處安全生産、社會治安、勞資糾紛等問題,既是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要前提,也是織裏鎮全力打造“美好生活試驗區”的重要保障。

“織裏矛調中心是‘最多跑一地’改革的基層實踐。”吳興區司法局織裏司法所所長王遠德告訴記者,該中心實行合署辦公,使群眾的矛盾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環節、最快的速度就地化解。

據吳興區織裏鎮副鎮長何良介紹,織裏鎮按照1+9+N的模式,把所有矛盾糾紛的一線受理整合平臺都放在了綜合指揮中心,同時司法、公安、信訪等9大部門,全部入駐多元化解中心。

“也不用擔心在法律等專業問題上給來訪者指了彎路。”何良介紹説,因為在織裏矛調中心不遠處,就是吳興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分中心和織裏人民法庭織南審判庭,每天都有法官或律師常駐,隨問隨答。

來自遼寧的“平安大姐”工作室發起人徐維麗拿出厚厚的工作日誌展示給記者。中國網記者 李高思/攝

多元共治化解“千家結”

記者在織裏矛調中心的接待窗口邊上看到,一字排開的“平安大姐”、“商協會”等各種社會組織工作室,而這些都是該中心快速調處糾紛的好幫手。

在織裏鎮,矛盾調解必找“平安大姐”。這個特別的工作室為織裏架起一座糾紛調解的立交橋,打開了一個個纏繞難解的結。來自17個地區的24名企業老闆娘自發組成的“平安大姐”工作室,成為織裏鎮糾紛調解領域的一張名片。

“這些年我在織裏賺了錢,總想著為這片土地做點貢獻。”來自遼寧的“平安大姐”工作室發起人徐維麗説。

徐維麗拿出厚厚的工作日誌展示給記者看,裏面清楚地記錄著每一起矛盾糾紛的調解時間、地點、案件類別和調解人等情況,除此之外還記錄了“平安大姐”的調解心得。

以新調新,以新助新。“平安大姐”工作室是近年來織裏鎮政府鼓勵社會團體參與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一個縮影。

織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工作。中國網記者 李高思/攝

智慧治理築就“安全網”

針對消防隱患多、治安形勢複雜、流動人口管理難等突出問題,織裏鎮大力實施“智慧織裏”項目,為社會治理植入“最強大腦”。

何良介紹,織裏鎮全力打造“智慧安監”系統,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成功監測預警資訊8021條,企業用電隱患同比下降37.9%,電氣火災起數同比下降54.5%。

此外,基層治理實現“智慧安防”。推進“雪亮工程”建設,佈局視頻監控網路,實現數據資源共用,構建平安物聯網路體系。公安部門利用視頻監控系統破案數佔刑事破案數的60%以上,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3.9%,同比五年前下降57.4%。

流動人口實現“智慧管理”。基於網格化應用系統,及時、高效、準確採集流動人口數據,變被動登記為主動申報、變到府採集為到府核查、變人工錄入為自動提取。截至目前,外來人口登記率達90%,安裝流動人口物聯網系統2212套,安裝樓宇實現傳統侵財案件零發生。

織裏鎮的社會治理在經歷陣痛後開展創新探索,一手抓高品質發展,一手抓高水準治理。“這種‘最多跑一地’就能實現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模式在長三角地區,包括嘉興的周邊城市,不斷被複製推廣。”何良説,希望把這種模式輻射到周邊地區,複製到整個長三角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