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舊鎮位於廣西扶綏縣西南部,因盛産甘蔗和西瓜,故有“甜蜜之鄉”的美稱。渠舊站是鎮上唯一的火車站,這個四等小站依山而建、蔗地環繞。今年51歲的甘強是這個小站的站長,他從參加工作開始就在渠舊,到現在已經在這座車站堅守了30余載。
車站的方向就是父親回家的方向
“渠舊車站的變遷,伴隨著我的成長。”甘強説,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曾在這裡揮灑汗水,在兒時他就有著對這座車站最深刻的記憶,再經過這30多年的駐守,車站已經變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時候,甘強與兄弟姐妹們最喜歡幹的事就是爬到鐵路邊的山坡上等父親回家。每當夕陽西下,父親的身影就會漸漸變得清晰,踱著步,慢慢歸來。在甘強童年的記憶裏,車站的方向就是父親回家的方向。
“我爺爺是上世紀50年代末來到渠舊採石場,幹起了採石工。再到70年代末,算是受家庭的影響,我父親也來到採石場工作。”據甘強回憶説,那個時候,爺爺和父親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天有幾百個人在採石場的工地上揮大錘、搗石砟。夏天汗流浹背,冬天冷風刺骨,而且採石場的灰塵很大,工作一天下來常常都是灰頭土臉。
見記者面露困惑,甘強解釋説:“爺爺和父親在採石場搗出來的石砟,多用於鐵路道床的鋪設。由於當時只有大錘和洋鎬頭等簡易工具,所工作效率很低。一般的工人每天僅能搗出半立方米的石砟,折算下來僅能鋪0.1米的道床。”
1998年,甘強的父親退休了,而那時甘強已在車站工作了十多年。即便兒時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每次路過鐵路旁的山坡時,他還會朝著遠處望一望,因為他覺得,在不遠處是父親回家的方向。
四等小站的新變化
30多年的工作中,甘強先後在渠舊站當過扳道員、調車員、值班員等,幾乎把車站裏所有的工種都嘗試了一遍。
“我在渠舊的第一個工作是扳道工,説白了就是給火車引路,不讓火車跑偏了。”據甘強回憶,扳道工作還是很苦的。那時候在不足十平米的房間裏只有一部電話、一雙手套、一副信號旗、一盞煤油燈。寒冬酷暑,無論颳風下雨,只要接到通知,就要去現場扳道。“不過現在好了,鐵路早已實現了電氣化,扳道工這個工種也慢慢消失了。”談到現在鐵路的快速發展,已是渠舊站站長的甘強笑了。
自動扳道器、刷臉檢票機還有現代化的新站房……隨著時代的發展,渠舊站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今年6月20日,全國鐵路正式實施電子客票,一些老鄉不會刷臉、不會驗證。為了讓老鄉們順利進站乘車,甘強帶著同事來到鎮上集市、學校、衛生所等地,通過發傳單、貼佈告等方式,給老鄉普及電子票客票購票、進站常識,還安排懂得壯語的客運員在節日期間負責窗口售票以及檢票工作。
難捨暖心“小慢車”
説起甘強對渠舊火車站最深的記憶,有一列火車一定要被提起。這趟車就是南寧開往憑祥的5511/2次列車,它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小慢車”。
5511/2次列車是中越邊境唯一的一趟“小慢車”,更是目前渠舊火車站停靠的唯一一列客運列車。“小慢車”途經渠舊、崇左、憑祥抵達中越友誼關,並與越南鐵路相接通往東南亞。8節硬座車廂,220公里路程,平均時速40km/h,全程5個小時,停靠8個站,全程票價29.5元,平均每站不到4塊錢。在高鐵網四通八達的今天,這趟“小慢車”已在八桂大地和“祖國南大門”之間穿梭了67年。
“十幾年前,還能看到鎮上的百姓挑著大筐小筐,搭著這趟火車去趕集,那個時候車廂裏會擠得滿滿噹噹,可熱鬧了。”甘強回憶説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種景象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最熱鬧的時候是學生放假,每到假期都能看到學生一批一批的回來。”
打兒時起,5511/2次列車就一直在甘強的記憶中。當記者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小慢車”或許有一天會被淘汰。甘強愣了一下,久久沒有開口,沉默許久,才緩緩地説:“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會很不捨得!”
甘強對記者説:“其實我今年已經51歲了,還有幾年也就退休了。不過就算退休了我也還會留在渠舊,也不為別的,我原本就是在這兒土生土長,退休後每天還能望一望車站,聽一聽火車聲兒,我就會覺得很踏實。”
渠舊站承載著幾代鐵路人的奮鬥歷史,是一代代鐵路人、一個個鐵路家庭的縮影。歲月變遷,時代前行,伴隨著滾滾車輪必將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編:唐佳蕾
文字:劉維佳
攝像:劉維佳 李伊
後期:劉維佳
中國網新聞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