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18日訊(記者 李智)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在北京舉行, 80余位世界頂級科學家蒞臨現場,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産業應用。 

圍繞世界前沿話題,F2科學峰會共設有“知己知彼:從研究病菌中得到的突破”、“未來網際網路”、“人類戰勝癌症的殺手锏:免疫系統”、“摩爾定律的終結”、“發明合成分子的新工具”、“區塊鏈技術”、“柔性電子器件的未來”、“下一代生物醫學智慧系統”、“天體物理”、“人工智慧和腦科學”、“腦科學”、“科學計算及其在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12場研討會。 

吸引世界目光

F²科學峰會共邀請到全球80多名科學家,他們分別來自世界頂尖院校,包括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

每一位受邀嘉賓在各自研究領域都是一座巔峰,有著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耶魯大學的陳列平教授是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最接近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人選;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最為活躍的華人學者余金權教授,在惰性C-H鍵的選擇性活化和重組研究方面開展了非常原創的工作;布朗大學的舒其望教授是知名的數學家,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擔任美國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陸留學生。

董欣年

來自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的董欣年教授,是分子植物病理學領域的先驅,其研究團隊確定了NPR1為植物免疫調節劑的主要調節蛋白,闡明瞭NPR1轉導免疫信號水楊酸賦予病原體抗性的機制,併為水稻安上了“免疫開關”。斯坦福大學教授Nicholas W. McKeown在SDN業界是“教父”級別的傳奇人物,在2007年首次實現了用類似軟體開發的方式構建整個網際網路。他不僅在學術界貢獻卓越,更是成功的將SDN推向産業。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科學家不僅學術卓越,也有豐富的産業經驗。Subramanian S. IYER自博士畢業後加入IBM,先後四次獲得IBM傑出技術貢獻獎,之後在2015年回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亨利薩繆利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電氣和電腦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傑出校長講席教授。 

Subramanian S. Iyer

華為中央軟體院副總裁,雲網路實驗室主任,首席技術專家譚焜是第二次參加未來論壇組織的科學峰會,據他介紹,和上屆峰會相比,今年的主題更加的正式,參加的人數也在增長,峰會的影響力一直在增加。

交叉融合:科學創新的未來方向

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學科之間打破邊界、不斷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2018年F2科學峰會在議題設置上也體現出顯著的交叉特點。

“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研討會分別邀請了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生物科學教授Terry J. Sejnowski、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教授Antonio Torralba,以及斯坦福大學的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進行現場碰撞,從不同學科領域共同討論人工智慧的發展和腦科學探索。通過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交叉研究,可以促進真正的人工智慧時代提前來臨。

F²科學峰會還特別設置了“下一代生物醫學智慧系統”議題,邀請普林斯頓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Benjamin J. Raphael和Olga G. Troyanskaya,以及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分別從電腦的角度和生物科學的角度共同探討生物醫學智慧系統的發展趨勢及前沿應用。 

應用:突破未來邊界

科學的發展不僅是為了“領先一公里”,為人類開闢新的想像空間,也是為了“最後一公里”産業的應用落地,解決桎梏現實發展的瓶頸。F2科學峰會將“先進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進行了完美結合,每一場議題都對當下社會的發展有著實際推動意義。

摩爾定律促進了半個世紀科技的發展和發展,隨著物理極限的到來,摩爾定律也面臨著終結的命運。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環節,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兩位標誌性的人物Subramanian S. Iyer和Jason C. S. Woo,分別探討了未來晶片産業發展的方向,這直接關係著未來計算性能如何提升。

網際網路出現後的近50年間,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但是頻寬限制、網路攻擊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從“可用”到“好用”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Jennifer L. Rexford在“未來網際網路”專題研討會中認為,未來網際網路將實現自我驅動,實現更大規模的擴容,擁有更快的速度,從技術路線上給未來網際網路指出了變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