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旱廁,如今瓜果飄香。中國網記者 金慧慧 攝

在華僑華人建設家鄉的眾多項目中,教育投入是最大手筆的。1953年王祖德等發動華僑籌建了江兜華僑中學,村裏的孩子不必再外出求學。如今,孩子們不出村子就能夠從小學讀到高中。“附近村鎮的孩子也都到我們村來上學。”王武林很是驕傲。

由於江兜村土地貧瘠,留在村裏的人營生較為局限。為提高村民收入,江兜村從2700畝灘塗中開闢220畝海灘養殖場。目前有40多戶村民參與水産養殖,年收入達800多萬元。2016年江兜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2320元,江兜村被列為福建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年輕的一代不在江兜村出生、長大,他們對於家鄉的感情稍淡于父輩。為了讓他們繼續關注、支援家鄉,我們必須把江兜村建設得更加美麗。”福清市新厝鎮包村幹部王瑜説。

溪邳村:“岸上生活更安心”

林有華的先輩們世代生活在海上,以船為家,所以他們被稱作連家漁民。“一條破船挂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好女莫嫁討魚郎,上山打死不見官。”當地流傳的民諺道出了連家漁民的辛酸,生活艱難,社會地位低下。



林有華和妻子在門前收拾黃瓜魚,準備曬制魚幹。中國網記者 金慧慧 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少數漁民自發上岸,林有華是其中之一。“晚上睡覺不再擔心颱風和暴雨把船打翻,外出幹活也不用擔心小孩子從船上掉下去。” 林有華説岸上的生活讓他有了安全感。

後來政府鼓勵漁民上岸定居,並給予安家補貼,2013年溪邳村632戶人家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改造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開展“清潔家園”環境整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溪邳村以新農村的面貌誕生。2015年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溪邳村調研,充分肯定了連家漁民上岸定居工作的成效。

定居後的溪邳村人有了更多選擇。林有華除了捕魚外還曬制魚幹。“每斤魚幹比鮮魚貴20多塊錢,還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一年下來能收入十幾萬。”林有華的冰箱裏現在還存放著曬好的魚幹。“去城關做海鮮批發,或者是到外地幫別人養魚,收入也都不下十幾萬。”溪邳村書記劉光告訴中國網記者。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