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意見》發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1月8日,《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意見》發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圖片來源CFP

中國網新聞1月11日訊(記者 張艷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的“英語、電腦不作統一要求,學術造假一票否決,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將直接申報高級職稱”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意見提出,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均設置到正高級,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將品德放在評價首位,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職稱外語和電腦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單獨評價;拒絕“唯論文論”,病歷教案也是參評材料;職稱評價標準推行“代表作制度”;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臺,探索跨區域職稱互認;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對於職稱改革中“英語和電腦科目考試不作統一要求”,職場人士有自己的看法。在北京某外貿公司工作的李天籟(化名)認為,英語和電腦的確不能一刀切,應視行業和崗位而定。“我們從事外貿行業的,對英語和電腦是有要求的,而且這兩項越強越好。但對於一些平時與電腦和英語關係不大的行業和崗位,的確不用考,浪費時間,還影響業務。”

對於拒絕“唯論文論”,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講師張雪告訴中國網記者,“在高校,這點不適用,我們就靠論文來評職稱,一年需要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8篇論文才行。我正在努力寫論文,目標是5年內先拿下副教授職稱。”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意見》要求,人社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力爭3年內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技工院校教師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5年內爭取完成所有系列職稱制度改革任務。

對此,著名城市管理專家羅亞蒙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親自發文部署職稱改革這樣的“小事兒”,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知識分子的關心、愛護。《意見》提出的“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對英語、電腦不作統一要求,研究成果突出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不唯論文”等,都是有創新的表現,這將對端正學風發揮重要導向作用。

羅亞蒙同時認為,職稱評定應改外行評價為同行評價。比如,現在中國大學要評聘一位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教授,最後真正有權力投票決定他能不能評上教授的,是數學教授、地質學教授、醫學教授、經濟學教授等等,這些其他專業領域的教授根本不可能了解這位中國古典文學學者的真實學術水準。“這個問題才是當前最要命的,必須要改,已延續多年,對中國學術傷害重。”

“職稱評聘的決定權,一定要交給本專業的院、係、所、中心、室,同行專家固然也有‘文人相輕’的毛病,但每個人的學術水準只有學術同行才最清楚,無論如何也比外行評價機制要好得多。”羅亞蒙説。

他還建議,推行職稱與崗位一體化。有崗則聘,無崗不聘,應當成為職稱評聘的基本原則,以免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認為,這次改革改得好,不發表論文就評不上教授、過不了外語考試就無緣評職稱等屢遭詬病的問題都得到解決,這是進步之處。

但他認為,職稱制度改革關鍵是評聘分開,資格與身份不與任何待遇和福利掛鉤會更好些。改變計劃經濟時代老幹部的身份管理為市場經濟下的合同聘用、崗位管理,更有利於“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