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9日訊(記者劉金陽)今日上午10點左右,神舟九號將搭載三名航太員返回地面,著陸于內蒙古主著陸場。9時20分,神舟九號飛船已進入返回軌道。目前,主著陸場區各項準備全部就緒,天氣氣象條件適合飛船返回,只待神九歸來。

神九航太員撤離天宮一號前敬軍禮

28日早晨6點,神九航太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告別工作、生活了10天的天宮一號,陸續回到神九,做好組合體分離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6點37分,指令長景海鵬最後一個離開天宮。他仔細檢查了天宮內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在鏡頭前站定,最後敬了一個軍禮,揮手作別後,他回到神九軌道艙,關閉了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那一刻起,這道門將等待著神舟十號的航太員再次開啟。

9點22分,航太員劉旺手動控制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離。這也是航太員第一次在組合體分離環節實施手動。

28日上午9點22分,交會對接機構順利解鎖,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組合體成功分離。神九與天宮依依惜別後,劉旺繼續手動控制飛船,撤離至安全距離。

天宮一號從交會對接軌道進入自主運作軌道,轉入長期運作管理狀態,等待與下一艘飛船交會對接。

航太員系統總指揮陳善廣表示,組合體飛行期間,所有航太空間醫學實驗已按計劃順利展開,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成果。經過後續深入分析處理後,這些數據將有助於航太醫學發展和空間站階段航太員長期在軌飛行的保障技術研究。

神九返回地面需經歷4個階段

北京通信與跟蹤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神九任務主著陸場主任設計師呂明濤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神舟九號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

一是制動飛行階段。飛船在太空中運作最後一圈時,地面測控部門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飛船隨即調整姿態,發動機點火制動,進入返回軌道。

二是自由滑行階段。飛船以無動力飛行狀態自由下降。當高度降至距離地面140公里處時,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推進艙在穿越大氣層時燒燬,返回艙繼續下降。

三是再入大氣層階段。飛船進入大氣層時,飛船表面和大氣層摩擦産生巨大熱量,在飛船表面形成高溫電漿氣體層,並對電磁波造成遮罩形成“黑障”,使飛船在240秒內與地面失去聯繫。直到距離地球約40公里處,黑障消失,地面測控部門重新捕獲飛船。

四是著陸階段。當返回艙距離地球約10公里時,傘艙蓋打開,並連續完成拉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等動作。在距離地面1.2米時,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使飛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著陸。

主著陸場準備就緒 氣象條件良好

預計29日上午,主著陸場氣溫在17至21攝氏度,天空少雲,能見度好,風力不大。在神舟九號飛船預計著陸階段,主著陸場氣象條件良好,符合飛船返回著陸時的氣象要求。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著陸場系統總指揮、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主任張海東表示,經過精心準備,主著陸場區目前各類參試設備工作穩定、狀態良好,任務方案預案齊全,物資器材保障到位,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具備了執行“神九”返回任務的能力。

相比“神八”任務,“神九”任務主著陸場區增加了航太員救援任務,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務“空中搜索、地面回收”變為“空中搜救航太員,地面處置返回艙”,面臨著搜救責任大、時間要求快和搜救通信保障任務加重以及航太員後送轉運銜接緊等新難題。

著陸場系統制訂了直升機搜索救援、航太員醫療救護、返回艙應急處置等數十種應急預案,進一步加強了著陸現場的組織管理,確保搜救任務萬無一失。

飛船返回艙“防熱衣”確保安全

穿越太空厚厚的大氣層,神九的返回艙將面臨與空氣的劇烈摩擦産生強烈的熱量。航太科技集團專家表示,神舟飛船採用軌道艙、推進艙和返回艙三段艙結構,只有返回艙返回地面。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科研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低密度燒蝕材料,並將這種燒蝕材料灌注于十余萬個蜂窩內來構成“防熱衣”,用先進的防隔熱材料技術給返回艙穿上一層25毫米厚的“防熱衣”,在神七的基礎上為神九返回艙成功“減肥”8.7公斤。

降落傘有3個籃球場大

中國航太員科研中心副主任、航太員系統副總指揮白延強説,飛船返回艙本身帶有“引導傘”,在距離地球表面20公里左右的高度時,必須依靠降落傘將飛船的速度降下來。只要引導傘打開,航太員基本就能安全返回。

航太員乘坐返回艙從太空返回時,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降落傘主傘是神九飛船返回過程中最後出現,也是最大的降落傘,面積有1200平方米,約等於3個籃球場的大小。降落傘把返回艙從幾百米每秒的高速減到安全著陸速度。直徑只有幾毫米的傘繩,卻能承載幾百公斤的力,單位重量的強度是鋼的10倍左右,重量每百米卻只有一二百克。

四種手段準確尋找返回艙

目前,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已到達神九飛船返回艙理論落點18公里處。空中搜救分隊也做好準備,預計9時許出發。

神八是晚上返回,神九是白天返回,白天搜救視野更加開闊。神舟九號的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務的“空中搜索、地面回收”變為“空中搜救航太員,地面處置返回艙”,實現“快速定位、快速到達、安全出艙”的目標。

著陸場系統總體設計專家宋興學表示,科技人員共設計了4種手段來完成這一任務,完全可以保證在返回艙落地後迅速獲取其位置資訊。

這4種手段分別是:搜救衛星系統接收到的神九返回艙信標發出的信號;返回艙著陸後,航太員讀取儀錶板上的位置數據,通過衛星電話告知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通過測控網資訊給出的返回艙落點預報;主著陸場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上的定向儀接收到的返回艙信標信號。

神九航太員將採取坐位為主協助出艙方式

劉建中説,目前三名航太員身心狀態良好,航太員將採取坐位為主的協助出艙方式:“咱們這次飛行時間是13天,正好是心血管功能適應了失重環境,然後接著又要重新再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這時候他的心血管的再適應時間要長一點,慢一點。另外女性航太員立位耐力下降的概率要高於男性。鋻於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建議這次航太員返回是以坐位為主回來,保證航太員能夠安全健康返回。”

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航太員在經過較長時間的失重飛行,再次返回地面後,會不同程度出現立位耐力下降的現象,需要一個重力再適應的過程。所以當航太員返回地面出艙以後出現不能站立情況,屬於正常現象。

在打開返回艙艙門之前,首先要觀察返回艙的外觀,燒蝕情況如何,然後通過舷窗觀察裏邊航太員的情況。打開艙門後,他會詢問航太員的感覺和身體情況。如果有航太員體位不正常,比如説頭朝下倒挂的,要首先幫助航太員恢復正常的體位。

著陸場系統醫監醫保副主任劉建中是中國歷次載人飛船返回後,最先進艙接觸航太員的地面工作人員。這一次他又將是第一個見到航太員的人。劉建中説,神六航太員出艙用時31分鐘,神七齣艙用時37分鐘。神九航太員出艙需要大約50—60分鐘,要通過坐立進行重力再適應。當劉建中感覺航太員可以出艙後,還要徵求他們的意見,然後決定出艙。

航太員著陸後第一餐內蒙清燉羊肉

3名航太員太空飛行13天后,體液丟失比較多,飛船返回艙開艙後,醫監醫保工作人員遞給航太員的不光是水,主要是恢復航太員體力和能量的複合液體,叫後恢復營養液,主要成分有電解質液及其他能量合劑,促進航太員儘快恢復體能。

簡短的出艙儀式後,航太員將會被抬到醫監醫保飛機上,脫下壓力服換上工作服,並進行醫學檢查。女航太員劉洋會由女醫生陪同,並設立單獨的隔離區。所有生理和生活護理、醫學檢查都結束後,才能在醫監醫保直升機上吃第一餐。第一餐包括清燉羊肉、兩三個蔬菜、鹹菜、粥、花卷和新鮮水果等。吃完飯再簡單休息一下,到時間後就送至轉机機場,準備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