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九錄影機看天宮一號 攝影中國網 胡迪

從神九錄影機看天宮一號 攝影中國網 胡迪

神九與天宮手動對接機構捕獲    攝影 中國網 胡迪

神九與天宮手動對接機構捕獲    攝影 中國網 胡迪

6月24日下午16時30分,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試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6月24日下午16時30分,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試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攝影 中國網 董德

中國網6月24日訊(記者 劉金陽)24日16時,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宣佈,我國首次航太員手控交會對接試驗于24日12時55分取得圓滿成功,航太員將在天宮一號繼續生活三到四天后返回地球。

她表示,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對實現我國載人航太發展的第二步階段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為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以及後續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舟九號飛船在2012年6月16日發射入軌後,經過4次變軌,于18日14時14分成功實現了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18日17時07分,航太員景海鵬首次成功進駐天宮一號,隨後,劉旺、劉洋依次進駐。組合體飛行期間,3名航太員按計劃開展了航太醫學實驗和空間技術試驗。

24日11時12分,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組合體分離,神舟九號飛船自動撤離至距天宮一號400米處。隨後,神舟九號逐漸接近天宮一號,至140米停泊點,神舟九號飛船轉由航太員手動控制。就座在中間座椅的航太員劉旺操作平移和姿態手柄,控制神舟九號飛船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緩緩接近,航太員景海鵬、劉洋密切監視飛船儀錶參數和對接圖像,並輔助發送指令。12時48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接觸,經過捕獲、緩衝校正、拉回和鎖緊四個過程,于12時55分,兩個航太器緊緊連接成組合體。

三名航太員已再次進入天宮一號,繼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在完成預定任務後,航太員將手動控制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離,飛船返回艙在1天內返回地面。

目前,組合體運作正常,航太員狀態良好。

現場目擊:北京航太城“遙控”神九天宮手動交會對接

24日11時09分,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組合體開始分離。11時12分,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組合體分離完成,神舟九號飛船自動撤離至距天宮一號400米處。隨後,神舟九號逐漸接近天宮一號,至140米停泊點,神舟九號飛船轉由航太員手動控制。

12時37分,數據顯示飛船滿足轉入手動控制條件,北京飛控中心發出手控指令。十幾秒鐘後,劉旺代表神舟九號向地面發出報告:“神舟九號報告,平移手柄試操作正常”、“神舟九號報告,姿態手柄試操作正常”。12時38分,總調度喬宗濤向神九發出指令:“手控對接開始!”

從“神九”升空到準確入軌,從在軌測試到變軌調相,從自主控制到航太員穿艙試驗,從手控對接到飛船返回,整個飛控過程中成千上萬條調度密碼都要由總調度來下達。在短短20分鐘裏,喬宗濤要有條不紊地與10幾個方向測控站、40多個測控點號進行溝通。

指揮大廳大螢幕的左側,實時播出神九返回艙內三位航太員的動作畫面。劉旺左手緊握調整飛船方向的平移手柄,右手把握著調節飛船姿態的姿態手柄,密切觀察著飛船儀錶參數和對接圖像,控制神舟九號飛船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緩緩接近,航太員景海鵬、劉洋密切監視飛船儀錶參數和對接圖像,並輔助發送指令。

43歲的劉旺在1998年就成為我國首批航太員14人中的一員,曾在訓練模擬器進行了1500多次的手控交會對接操作訓練。當出征前央視記者問他有幾成把握成功時,他充分的信心的説了四個字:“百分之百”。

12時46分,喬宗濤發出指令:“各號注意,手動控制接近正常。”此時,飛控大廳右側大螢幕上的TV錄影機圖像實時顯示著對接的進程。中間最大的一塊數據顯示屏上,紅色跳躍的數字滾動刷新著各項飛行數據。神九飛船正以相對速度每秒0.18米穩步靠近天宮一號,隨時相對距離一點點減少,現場的氣氛也愈發緊張。

12時48分,劉旺從神九飛船發回鏗鏘有力的密碼:“神舟九號報告,人控停控置位。完畢。”這標誌著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接觸,經過捕獲、緩衝校正、拉回和鎖緊四個過程,于12時55分,兩個航太器緊緊連接成組合體。現場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就座的工程指揮員與設計師們,紛紛擊掌慶祝成功,流露出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隨後,長江、渭南、青島接二連三向北京發回觀測數據,場內一問一答的號令聲此起彼伏。“各號注意,我是北京,……”,“長江明白!”。12時57分,總調度喬宗濤匯總各號彙報後宣佈:“航太員乘組狀態良好,手控對接正常完成”。經過工作人員緊張有序的調試,13時02分,組合體切回自動控制,手控交會對接過程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