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首份智庫絲路報告:絲路經濟帶可在35年內初建成

發佈時間: 2014-06-30 13:25:4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辛聞  |  責任編輯: 焦源源

中國網6月30日訊 6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12國智庫論壇”在京落下帷幕。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來自中國、俄羅斯、中亞五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國等國的40多名智庫學者。他們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的諸多議題進行了坦誠交流與閉門研討。會議結束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代表絲綢之路經濟帶課題組發佈了題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願景與路徑》的智庫研究報告。報告中説,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提出一個時間跨度為35年的三步走戰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

該報告首先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出發,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極端重要性。絲綢之路經濟帶像一條金線,把世界上大多數政治自信、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和富有國力的國家串聯起來。世界前十大經濟體,除美國、日本和巴西之外都在這條經濟帶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國家,國民生産總值佔世界總額的55%左右,擁有世界總人口的大約70%和世界已知能源資源的75%左右。這樣的經濟體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成為新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大動脈。

報告中提到,麥金德“心臟地帶”的斷言經其學生布熱津斯基發揚,使中亞成為了各大國勢力唸唸不忘的必爭之地,各大國都制定了相關的戰略,有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的“歐亞經濟一體化”,歐盟主導的合作與援助計劃,哈薩克等國的跨歐亞運輸計劃,土耳其發起的“現代絲綢之路”計劃等。報告認為,相比于其他大國的“心臟地帶”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並非僅是從倡導國家的需求出發的地緣戰略,而是互利互贏,並且是有著更高價值追求的長期共同發展計劃。所以課題組在綜合各種資料後認為,中亞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表示歡迎,絲綢之路經濟帶擬實現的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等能為中亞國家推進國家構建和加強對外聯繫提供重要收益。中東國家對中國的倡議也持歡迎態度。伊朗也希望向西開放的陸上絲綢之路建成後,能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中東歐亦有不少官員學者對絲路經濟帶的倡議表現積極。

報告認為,即使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面臨著區域外部力量的壓力,一些國際媒體與專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區進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讀,將共同利益的建設視為是大國的勢力爭奪,將區域內國家的合作視為“貌合神離”,但總體而言,區域內主要國家對這一倡議的理解和贊同多於疑慮和反對。畢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根本在於民心相通,在此基礎上可以包括經貿、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類事務的溝通、合作,絕不局限于某些領域,並且它是一項著眼長遠、號召各國長期參與的全面規劃。

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想通)建議,在五“通”基礎上,課題組認為可以將具體措施細化為十“共”。即政策溝通應包括理念共識、決策共商。道路聯通應包括設施共建、資源共用。貿易暢通應包括關稅共同、規則共議。貨幣流通應包括匯率共浮、資訊共用。民心相通應包括文化共存、價值共惠。建好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集思廣益,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打造各參與方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報告最後也給出了建成絲綢之路的時間預估。報告中説,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提出一個時間跨度為35年的三步走戰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從現在起到2016年為戰略動員階段,主要分為國內動員和國際動員。在2016年到2021年為戰略規劃期。在戰略動員的基礎上,由主要大國牽頭成立協調小組,開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機制中的各種標準,推動各領域標準的統一與施行範圍的拓展。例如,可設立政策協調小組、基礎設施小組、能源與貿易小組、貨幣金融小組及文化多樣性小組,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歐盟,以及中亞、南亞、中東、中東歐國家廣泛參與到各協調小組的磋商之中,來共同制定機制協調與仲裁、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一體化政策、貨幣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與人力建設等方面的規則。爭取到2021年能夠搭成基本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內部治理框架。從2021年到2049年為戰略施行期。對內設立官方理事會和秘書處等常設機構,對外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亞開發銀行及各國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全面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一體化、人力資源與行政能力建設、貨幣金融安全網建設等方面的規劃,不斷推進和夯實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礎。

本次報告課題組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陳雨露親自挂帥,匯集了還自國務院、中央黨校、商務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財經》雜誌等9家機構近20位專家的集體智慧,八易其稿,數輪評估,歷經半年的時間最終完成。

據悉,此份報告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後,中國智庫首份關於絲路經濟帶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也是在中國智庫首次召集12國智庫參與的務實研討會結尾公佈的。

報告發佈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在接受採訪時説,該報告只是代表著中國部分智庫學者的初步看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長期的國際溝通與民心交流,以智庫論壇為平臺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近年來崛起速度相當快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國際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2013年夏季,該智庫首次舉辦20國智庫論壇,就G20議題召集了諸多大國的智庫參加,對全球決策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據公開資料顯示,人大重陽現已邀聘了來自10多個國家的45名國內外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與近30個國家的智庫開展實質性的合作關係,被許多輿論認為是“相當活躍的中國智庫”。

 
分享到:
20K
 
猜你喜歡

新聞評論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