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深知創新是經濟安全的關鍵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11月25日文章,原題:華盛頓搞錯經濟安全問題當代地緣政治由兩個概念定義:戰略競爭和經濟安全。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始於一個前提,該前提繼承自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現在已經成為華盛頓和整個西方的共識,即世界“正處於塑造國際秩序未來的戰略競爭中”,而且華盛頓一直緊緊盯住這場爭鬥的經濟層面。
從《通脹削減法》到廣泛的戰略貿易管制,拜登政府一直努力將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與國內和國際經濟政策更全面地結合起來。經濟安全經常與戰略競爭相互交織在一起,前者確實是後者的關鍵,但二者的關係並非像大多數決策者所認為的那樣。因此,美國及其夥伴搞錯了經濟安全問題。
傳統上,經濟安全是這種競爭的不可或缺部分,因為強大的經濟是國家實力和聲望的基礎。因此,經濟安全政策旨在確保國民經濟以高效方式運轉,並且不受外國政府脅迫政策決策的影響。這往往會導致關注韌性和減少外部干擾。
韌性很重要,但經濟安全絕非僅限于降低風險。穩健經濟的關鍵是創新,這需要在新興技術的前沿積極開展有關行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看來,創新“勢在必行”,因為它“為新企業、新就業和生産率增長奠定基礎,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關注創新而非專注于保護主義和干預,是真正保證未來經濟安全的唯一途徑。一味採取防禦措施,而不把精力放在刺激研發上就會失敗,成功需要同時關注兩者。
充分認識新技術的重要性並不容易。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奈米技術、先進材料和其他技術將重塑世界。將它們的整體影響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還不夠。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判斷,它們將“影響數十億消費者、數億工人和各行業數萬億美元經濟活動”。
不妨想像一下,引領綠色轉型的國家將被賦予什麼樣的地位和影響力。在這些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企業和國家將引領21世紀的經濟和世界。中國領導人深知這一點,“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這些是競爭技術領導地位的根本,也是任何現代經濟安全概念的關鍵。
事實上,贏得這場競賽的關鍵是經濟上的成功,而這將取決於對新興技術的掌握。胡佛研究所和卡托研究所等著名機構中的傳統主義者認為,美國正在實施産業政策並背棄過去成功的自由市場政策。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其實,自從美國建國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推動實施産業政策。
作為美國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積極實施産業政策,制定多項國家計劃,提供鉅資以促進技術發展並推動實現其經濟安全願景。所有這些都旨在加強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降低自身脆弱性,並將中國企業定位為至關重要行業的全球引領者——這正是經濟安全的典範。
西方批評者稱該模式會失敗。他們宣稱中國無法創新或不能靈活響應快速技術變革。這種輕率的看法忽視歷史和當下。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是非凡的創新者,發明紙張、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各種分析表明,中國在關鍵的新興技術方面領先於美國或與美國並駕齊驅。認為中國只會剽竊或模倣是危險的短視行為。
多邊合作是任何經濟安全戰略的關鍵。必須抑制住將經濟安全當作保護主義幌子的衝動。一個由狹隘的純粹國家利益構成的戰略將會失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新興技術的所有領域開展創新。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其國內打造新興技術所需的全部供應鏈。美國遲遲沒有意識到經濟安全的廣泛範圍和重要性。(作者布拉德·格洛瑟曼,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