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生態更美 百姓安樂——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沿線見聞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南水北調工程,旨在破解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問題的超級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統計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今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記者近日行走工程沿線,隨著蜿蜒北上的碧水,感受工程帶來的深刻改變。
銳意向新:創新助力調水更便捷
江蘇揚州,南水北調東線寶應泵站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第一個開工、第一個完工、第一個發揮工程效益的泵站。
在這裡,水利工程精細化高品質管理逐步推進,工程感知和數字孿生系統漸漸成形;用於調水的水泵部件逐步實現國産化升級,設備運轉精度提升,構成卻更加簡潔,易於保養維護。
這是向新篤行後的飛躍:寶應泵站值班人員由每班12人減至6人,人數雖然減少,但設備維護保養成效卻顯著提升,全站調水能耗大幅下降。
“‘遠端集控、少人值守’,這八個字能概括我們近年來的努力,也是我們後續創新的方向。”寶應泵站站長劉釗説。
南水北調東線寶應泵站工程。(採訪對象供圖)
創新,有一域之突破,更有全局之躍升。
首都北京,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總調度中心大螢幕數字躍動,沿線各分水口門的供水數據實時顯示。借助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1.0系統,調度人員可突破空間限制,進行實時水量調度,並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點點滑鼠,調水‘前線’即可不依賴人力執行指令。”總調度中心副主任李景剛告訴記者,在應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過程中,該系統使一線應急處置措施更為有效。
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是國家水網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近年來水利行業高品質發展的縮影。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切實增強南水北調保障能力。
生態提色:工程扮靚大美黃淮海
離開山東濟南城區,車行東北方向一個多小時,記者來到東湖水庫。這裡承擔著南水北調東線分配給濟南、濱州、淄博等城市用水的調蓄任務。
站在庫邊遠眺,煙波浩渺、水鳥翔集。水庫管理處主任裴亮告訴記者,通過合理的水量調度和管理,水庫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成為各種水鳥理想的棲息地。通過“放魚養水”的舉措,藻類過度生長得以有效控制,水域生態活力顯著增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效益助力經濟業態新發展。
京杭大運河,古時貫穿中國南北的水利大動脈。她流經河北滄州,塑造出一座漕運重鎮。
而今,京杭大運河已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大運河水質改善,滄州著力恢復生態,開發出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公園、滄州園博園等多個文化地標,串聯起文旅、研學等新業態,周邊農業産業加速發展,“大運河文化”的招牌越擦越亮。
這是5月26日拍攝的滄州園博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駱學峰 攝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向京杭大運河補水5.71億立方米,輸水沿線監測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從南至北,南水北調沿線美景數不勝數:“百年煤城”焦作成為超過280種瀕危保護鳥類的棲息地;濟南玉符河水清岸美,成為居民休閒好去處;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華北明珠”重現風采……
大庫水滿小河溢,鳥鳴魚躍樹成蔭。南水豐盈河川,扮靚大美平原。
造福百姓:南水流入萬千百姓家
滄州泊頭市前八尺高村,濃縮著南水北調帶來的百姓用水巨變。
歷史上,滄州的地下水含氟量高、苦鹹,喝久了牙會變黃變黑,骨質會疏鬆。更何況,華北平原本就是缺水地區。曾經為了從土井裏搶一缸不那麼渾濁的水,村民們四五點鐘就要起床,去晚了井就被舀幹了。
“很多村裏的孩子因為喝不到好水被送到外地生活。”回憶過去,前八尺高村黨支部書記馮如祥感慨萬分。
2020年底,前八尺高村家家戶戶通上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水質指標與大城市持平。自來水替代了高氟水,子孫後代就此告別水中的苦鹹滋味,生活越來越甜。
南水北調的顯著效益,正在進入受水區千家萬戶。
河南寶豐,南水釀出更香的小米醋,産業興旺、居民增收;受益於水質改善,天津的汽車玻璃廠供水量連上臺階,産能充分釋放……據統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直接受益人口達1.85億人,推動了受水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這是3月22日拍攝的丹江口水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湖北保康,南水北調中線後續引江補漢工程建設正酣。工程將聯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進一步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通道,形成更發達的水網格局。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
工地上,機器轟鳴、車輛穿梭。萬千水利建設者正在用辛勤勞動,書寫南水北調新篇章。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