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創作 創新技術 洞察需求——業界共話推動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
新華社廈門11月16日電 題:潛心創作 創新技術 洞察需求——業界共話推動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
新華社記者胡夢雪、顏之宏
從講述勵志故事的《飛馳人生2》,到彰顯正義力量的《第二十條》,再到刻畫崢嶸歲月的《志願軍:雄兵出擊》……近年來,我國電影從業者推出題材多元、類型豐富的作品,不斷滿足差異化的觀影需求。
面向未來,怎樣從現實社會中汲取滋養,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趨勢當前,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11月13日至16日,在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舉辦的多場文化活動上,活躍在一線的電影從業人員及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共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
立足生活 講好故事
“只要沒放棄,再難都會挺過去!”“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奮鬥的自己!”透視本屆金雞獎,以收穫8項提名的《我們一起搖太陽》為代表,一批關注普通人喜怒哀樂的電影獲大眾認可,多部現實題材作品中的臺詞線上上線下引發共鳴。
業內人士認為,紮根生活、擁抱時代,真實的人間煙火和適配的故事類型,推動創作突破了原有的票房空間。
阿裏影業總裁李捷觀察到,人間溫情已成為國産現實影片的重要底色,在揭示社會現實和個體命運的同時,強調人性和希望的力量。這種“小人物、真英雄、大情懷、正能量”的敘事,帶給觀眾更多心靈慰藉。
嘗試多元表達,讓人間微光更可感。今年的金雞電影創投大會上,來自浙江的青年導演張弛帶來作品《好好説再見》,聚焦生命主題,溫情中有治愈。金雞國産電影展的13部國産影片中,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懸疑片《戴假發的人》作為閉幕片,亦折射出對社會的多維思考。
《戴假發的人》導演董越在分享中説,電影創作沒有捷徑,唯有像那些優秀作家一樣“在漫長的思考、審視和寫作中保有獨立、自由、新鮮和無畏的狀態”,用好故事描繪時代肌理、反映現實處境,為世界提供有價值的精神養分。
“在保持向上、向善的前提下,青年電影人可以嘗試更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深入挖掘社會現實故事,展現人物命運的多樣性,讓作品更具厚度和質感。”英皇影業電影製作及項目發展總經理梁琳建議。
創新技術 以人為本
從復原歷史場景,到構建面部表情,近年來,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運用,為電影創作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本次電影節期間,專家學者圍繞“電影:人工智慧與人本智慧”主題開展學術研討,認為應利用好相關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思考電影中蘊藏的人本主義精神。
“AI技術具有很好的發散性和創造空間。”電影《異人之下》AI總監宋寧介紹,以鏡頭預覽為例,在上傳相關素材後,AI可以生成包含運鏡和真人表演狀態的簡短視頻,讓導演在正式拍攝前對鏡頭機位、表演情緒有更直觀的認識。
當前,在電影的創作方式、製片流程等方面,技術持續帶來變革和便利。例如,《異人之下》還採用AI真人摹片動畫技術,呈現出“真人動畫”的獨特視覺效果。此外,AI技術用於腳本製作、角色“減齡”等已有不少實例。
對此,導演劉曉世認為,一方面,要積極適應環境變化,推動先進技術手段賦能電影産業發展;另一方面,藝術的魅力恰恰在於個性化,拒絕平庸、排斥最大公約數,需要創作者獲取最直接的生命感悟,以己之長補智慧工具的短板。
“什麼是電影中最佔上風的元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創作者。”導演陳凱歌在本次電影節的藝術對談環節中表示,表達“人”是電影創作的不二法門,人的創造具備著從生活和生命中涌現的、僅依靠技術實現不了的真實。
“無論技術門檻如何,對現實的認知、對人性的洞察、對價值的信任,始終構成電影的核心要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為影視創作賦予新的空間,某種程度上也帶來束縛,需要我們在把握藝術和發展技術之間找到平衡。
洞察需求 豐富供給
近年來,觀眾對中國文化、中國式情感的關注度提升,對作品內涵品質的要求提高,成為國産電影發揮主場優勢的新機遇。“觀眾是永恒的坐標。被需要、被認可是電影産業發展的底氣和動力,如何更好滿足觀眾需求則是我們要答好的‘人民之問’。”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説。
金雞·鼓浪嶼論壇上發佈的《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顯示,當觀眾提前購票時,票價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當臨時購票時,影片的口碑類型、故事題材的重要性高於票價。培養觀影粘性,多元化的內容供給是關鍵解法。
一方面,觀眾更在意電影從不同角度輸出“情緒價值”。愛奇藝電影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指出,從市場反應看,觀眾不只關注影片的敘事發展,也關心喜劇、懸疑、科幻等不同類型電影帶來的大眾共情。
另一方面,正如電影《飛馳人生2》出品人鄭志昊講到的,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今天的觀眾更追求觀影的“性時比”和“影院屬性”,即兩個小時內能否捕獲更多內容、獲得密度更高的價值輸入,走進電影院是否帶來與刷短視頻截然不同的增量體驗。
“現在電影需要更大的資訊量、更快的節奏,這與網際網路時代觀眾的欣賞習慣有關。”《年會不能停!》導演董潤年分享創作體會時表示,這要求電影人既對生活有真實感悟,又能深入網路了解受眾心理,最終根據真實的市場和情感需求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