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南韓籍留學生:到中國這片土地追尋父母的足跡

2024-10-28 09:27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大概是35年前,南韓一所大學首次出版了一本中韓詞典。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成就,學校組織了一批大學生赴中國研修。當時,參加此次研修的有一名韓語教育係的女學生和一名法學系的男學生。其間,他們分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並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老師的協助下,共同出版了為中國學生編寫的韓語教科書《南韓語入門》。回到南韓後,這兩名大學生也投身於中國文化相關的工作,並最終組成了家庭——他們就是我的父母。

從小我就一邊翻閱著那本書,一邊聽父母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這讓我對中國産生濃厚的興趣。後來,我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專業學習,到中國這片土地追尋父母的足跡。在校園書店裏,我再次看到了那本陳舊的書,久違的記憶不知不覺涌上心頭。我也希望能夠像我的父母一樣,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兩國民間友好作出貢獻。

為深入了解和體驗中國文化,我決定繼續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期間,我有機會走訪中國多個鄉村,對那裏煥發的蓬勃發展活力感嘆不已。2019年初夏,我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白馬鎮畢城村參加了以“藝術介入與地方創生”為主題的“北京大學—澳門理工學院鄉村創意營造工作坊”。我與工作坊成員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合理保護和利用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等方法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在工作坊建議的基礎上,當地村民、老師和學生共同打造了鄉土文化節日“大巴山花田藝穗節”。現在,這一節日已連續舉辦5年,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踏入美麗鄉村的綠野深處。

後來,我又在導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參與了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調研活動。我們探訪了河北省保定市、石家莊市以及邢臺市的文化資源,並就如何將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商品進行了熱烈討論。在四天三夜的時間裏,我們拜訪了7個不同的村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於家村遇到的一位阿姨。于家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西部地區,明代名臣于謙的後裔居住於此。作為於氏家族的一員,這位阿姨滿懷自豪地向我們講述了她和家人的故事,充分展現出一種文化自信,也讓我感受到發掘這裡文化資源的價值和意義。

通過參與這兩次鄉村振興項目,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鄉村的獨特魅力。中國的土地上遍佈著許多別致的鄉村景觀,十分值得珍惜和保護。當我回到熟悉的北京,我發現身邊也有許多需要保護的珍貴文化遺産。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校區內的一處園中之園,擁有近百年的歷史,10余座小樓散落在花木叢中,許多國寶級名師曾在此居住。燕南園的歷史建築群不僅于2019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還在202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産保護優秀獎。這裡擁有濃厚的歷史韻味與文化氣質。我們每天在這裡開會、聽講座、展開學術討論,幾代師生也曾在這裡行走、生活、研究。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代人的責任。

我對中國的情感源自父母啟蒙,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深深地影響著我。在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燕南園一隅,我默默記錄著我和中國的故事,並期待有一天也能將這些美好回憶留給下一代。

(作者為北京大學南韓籍留學生)

【責任編輯:王月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