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國際運輸“大動脈” 中歐班列鋪就開放“新絲路”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電 題:打通國際運輸“大動脈” 中歐班列鋪就開放“新絲路”
中新社記者 劉文文
在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起點——連雲港,一個個滿載貨物的集裝箱從這裡搭乘中歐班列走進相隔萬里的千家萬戶。
哈薩克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如今飛馳的中歐班列化身為連接東西的紐帶,讓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圓了“出海夢”。小到義烏小商品,大到機械裝備、汽車及配件,在哈薩克,當地民眾不僅能買到經連雲港中歐班列運來的各種商品,還有機會參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與此同時,哈薩克的農産品、礦産、酒類等貨物也通過返程的中歐班列不斷運往中國。
近年來,連雲港中歐班列開行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據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數據,截至目前,連雲港中歐班列已經佈局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裏4個鐵路出境口岸,實現對中歐、中亞地區主要站點的全覆蓋,開行至中亞五國以及中吉烏、中蒙、中俄、中歐、中土(跨裏海)共6條班列線路。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以連雲港為代表的起點城市,開行的中歐班列數量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依託新亞歐大陸橋和西伯利亞大陸橋,一支支“鋼鐵駝隊”從重慶、成都、鄭州、武漢、義烏等地出發,通往德國、波蘭等國家,成為連接內外、貫通東西的國際運輸“傳送帶”。
作為跨大洲、長距離、大運量、全天候、綠色低碳的新型運輸方式,中歐班列“黃金通道”潛能持續釋放。
“安全可靠、快速便捷,中歐班列很‘靠譜’!”上海臺驊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總經理孔衛東説,以前公司把貨物從鄭州運到德國漢堡,通過傳統海運需要40多天,而現在用中歐班列全程只需要15天,時間大大縮短;且中歐班列不受颱風等惡劣天氣影響,全程安全可靠。
內蒙古嘉澤木業有限公司也實實在在享受到了中歐班列帶來的紅利。據負責人郭進海介紹,通過中歐班列進口木材每噸較公路運輸大約可節約運輸成本5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以目前每年20萬噸的實際消耗量來測算,通過中歐班列運輸可為公司節約近千萬元的運輸成本”。
隨著中歐班列車次越開越密,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企業通過這條“黃金通道”搭建起貿易橋梁,為亞歐經貿往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十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7萬列,運送貨物731萬標箱,貨值超3400億美元,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
專家分析指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亮麗的互聯互通工程,中歐班列已經成為建設亞歐大陸橋上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有效打通了跨國貿易的堵點,激活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
如今,千年古道“駝鈴”迴響,新絲路故事正在續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