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中國的倡議與行動,重磅白皮書講述“我”融入“我們”的故事

2023-09-27 10:54

來源:中新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電 題:中國的倡議與行動,重磅白皮書講述“我”融入“我們”的故事

作者 黃鈺欽 國璇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週年之際,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佈《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面向海內外再次全面闡釋這一重要理念。

9月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發佈《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佈會。圖為《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這部2萬多字的文獻,被外界視作中國外交的又一次重要理念宣示。通過這部文獻,外界既能清晰了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從理念走向實踐,也能看到中國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如何不斷將“我”融入“我們”。

在資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地球村正變得越來越“小”。放眼寰宇,地球上最遙遠的距離也不超過24小時的直飛航程,點一點手機螢幕,就可以暫態連結到世界的另一端。

當全球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融入“我們”也成了一種趨勢。但彼此距離的拉近讓這一時代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十年前,在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關頭,面對“人類向何處去”這一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明中國在歷史十字路口的選擇。

“白皮書生動回顧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背景,並詳細介紹了這一理念內涵日臻完善的過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這將有利於外界更加了解中國對外政策主張,也進一步宣示了中國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前始終如一的選擇。”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與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指出,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週年的特殊時刻,中國推出的白皮書可謂是一個“完整的全球治理方案”,表明瞭對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與走向的看法,有助於在變亂交織之際為國際合作凝聚共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年來,合作發展的路線圖正在成為施工圖,命運與共的願景正在變為現實。有外媒評論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雖宏大,卻並非流於紙面,而是既有目標方向,也有實現路徑。

在白皮書中,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外交實踐著墨頗多。在“我”融入“我們”的過程中,動人的故事和詳實的數據穿插其中,感性的表達與理性的論證相互呼應,勾勒出中國作為倡導者和行動派的身影。

從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到落實“三大全球倡議”,一組組數字、一個個項目成為中國行動派的最好證明:中老鐵路工程帶動寮國11萬人次就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創造1.3萬個工作崗位,衣索比亞擁有了東非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地夫跨海大橋讓天塹變通途……

“這些事實讓外界更清晰認識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口號,而是中國在過去十年身體力行的實踐。”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分析稱,中國通過紮實的行動,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在國際社會上更令人信服,也為未來形成合力提供了重要契機。

不可否認,“我”融入“我們”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難免遭遇外界誤讀和質疑。所謂“另起爐灶”之論、“國強必霸”之説不時擾動國際輿論場,而這部最新文獻針對這些論調很大程度上發揮了正本清源之效。

“中國從不認同‘國強必霸’,我們的歷史智慧是‘國霸必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

“民主不是可口可樂,一國生産原漿,全世界一個味道。”

“大國之大,不在於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於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

……

有評論指出,白皮書裏這些直截了當的表達,既是中國直接回應外界的質疑與誤讀,也用鮮明態度回擊國際社會存在的“逆風”和“回頭浪”,在“我”融入“我們”的過程中表明堅定立場。

“白皮書直面外界對中國的誤解甚至是刻意的歪曲,用坦蕩的方式回應關切,展現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大國風範。”吳心伯説,中國清晰表達自身立場有利於辨明問題是非,起到增信釋疑、廓清雜音的作用。

蘇曉暉進一步指出,中國在白皮書中不僅全面闡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如何”,也對“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單邊制裁等消極做法明確説“不”,讓外界看到中國的鮮明立場,也再次傳遞出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姿態。(完)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