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和評理|打壓中國電動汽車有違開放市場原則:歐盟應著眼大局審慎而行

2023-09-22 10:16

來源:中國日報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上周,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此舉以“公平競爭”為由,其意在維護自身産業利益。反補貼調查預計將在啟動後的9個月時間內實施措施,一旦認定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優勢“依賴補貼”且“損害歐洲製造商利益”,那麼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將會被加徵10%-15%的關稅。

但是,針對歐盟這番保護主義舉措,其“受益對象”們卻似乎是反應平平,甚至還有企業開始擔心這種做法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損害汽車産業內以及全球供應鏈內的良性市場競爭。

“開放的市場才能助力增長、創造財富,” 梅賽德斯-賓士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本週二在接受彭博采訪時就表示,“讓我們繼續保持市場開放,讓參與者們為之奮鬥。”他的這番表態蘊含深意。

當前,歐洲一些政客極力針對中國實施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這樣的做法在嚴重損害中歐經貿關係的同時,也只會給市場製造障礙,擾亂全球汽車産業的供應鏈。

正如康林松所言,供應鏈“可以變得非常脆弱”。他還表示:“認為可以把汽車世界劃分為彼此無關的單個區域,完全是一種幻想。”

中國一向支援公開市場與公平競爭,也歡迎歐洲汽車企業擴大在華投資,對於許多歐洲汽車企業來説,中國都是其最大海外市場。例如,與大眾、寶馬一樣,中國也是賓士的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約佔其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開放各國市場,令所有參與者共贏。

當前的電動汽車之爭,也已經不是中歐之間的首次貿易爭端了。十年前,歐盟認定中國出口的光伏板及相關組件定價過低,對其徵收了懲罰性的關稅。然而,在雙方達成了中國出口歐盟光伏産品的價格和銷量協議後,爭端也很快宣告結束。

希望這一次,從維繫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及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大局著眼,中歐雙方仍能夠通過對話和磋商來解決這一爭端。如果能夠為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建立公平、非歧視性、可預見的市場環境,如果能夠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危機,雙方都將從中受益。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9月21日社論

原標題:EU anti-subsidy probe hurts an open market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責任編輯:李平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