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 > 中國發佈 >

中國發佈丨智庫報告:中國為世界人權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來源:中國網      2023-09-20      作者:辛聞     責任編輯:彭瑤

中國網9月20日訊 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9月19日聯合發佈《為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和尊嚴——中國參與全球人權治理的實踐與貢獻》智庫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安全和平的環境、發展進步的動力以及公平正義的秩序等是人權事業得以可持續推進的重要前提。中國積極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本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同時,以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情懷為世界人權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者。

夯實全球人權保障的發展基礎

報告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注重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實現,在基礎設施及教育、衛生、農業等領域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援和幫助,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為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助力加速,為進一步夯實全球人權保障的發展基礎貢獻力量。

2023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週年,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以來,中國已累計向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

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在國家百廢待興、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中國即開始向有關國家提供援助,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援助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新時代中國對外援助資金規模穩步增長,進一步擴大援助範圍,並更多向亞洲、非洲地區最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傾斜。中國提供的對外援助資金形式多樣,包括提供無償援助、提供無息貸款、提供優惠貸款、提供成套設備等。多年來,中國設立並通過“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等渠道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近20個國際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聯合實施援助項目,惠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一百多個國家的數千萬民眾。

中國不斷加大技術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等方面援助力度,為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幫助提升治理能力、規划水平和行業發展能力,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事業培養治理人才和技術力量。

中國通過共用科技成果、推動技術轉移、提升職業技能等,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産業職業技能。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就全球發展事業和國際發展合作,向世界提供重要公共産品,為各國聚焦發展、團結發展、共同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的發展融入全球發展,帶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推進各國人民發展權的實現。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參與其中。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拉動了近萬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了42萬個工作崗位。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倡導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成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産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點讚:全球發展倡議對促進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這一重大倡議回應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現實需求,一經提出就得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家的響應,目前已經取得一系列早期收穫:一是廣泛凝聚了推進倡議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國際共識。目前已有包括聯合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援倡議,70多個國家參與在聯合國平臺成立的“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倡議寫入中國同東盟、中亞、非洲、拉美、太平洋島國等合作文件。二是資金舉措逐步落地。總額40億美元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落地實施。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三期南南合作信託基金正式啟動。三是成立了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網路、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國際民間減貧合作網路等合作平臺,打造各方在農業、教育、抗疫、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網路,推進各領域合作機制建設。

目前,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首批清單中50個務實合作及1000期能力建設項目進展積極,涵蓋減貧、糧食安全、工業化等領域。四是發展知識分享不斷加強。中方發佈《全球發展報告》,正加快建設全球發展知識網路,積極開展各國間治國理政和發展經驗交流。

守護全球人權保障的安全環境

人人有權享有和平,從而使所有人權得到促進和保護,使發展得以充分實現——2016年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和平權利宣言》,莊嚴宣佈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進一步確認和發展了和平權。

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中國自1990年起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多年來,中國軍隊已派出官兵5萬餘人次,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先後有25名維和人員獻出寶貴生命。

目前,中國已經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2023年5月29日是聯合國維和人員國際日,也是聯合國開展維和行動75週年。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讓-皮埃爾·拉克魯瓦盛讚中國為聯合國維和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為中國堅定不移地支援聯合國維和事業,作出了“極其寶貴的貢獻”。

截至2023年6月,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已先後10次走出國門,航行26萬餘海裏,服務43個國家和地區,為25萬餘人次提供醫療服務,實施手術1400余例。如今,這艘滿載著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大白船”,將和平和友誼的種子撒向世界各地,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誼之舟。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信與自覺,來源於中國自身獨特的和平基因。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與印度、緬甸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近年來,中國在朝核、伊朗核、敘利亞問題解決進程中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發揮著建設性作用。中國積極奉行和平外交思想、注重與各國和平共處,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致力於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努力縮小南北差距,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為維護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權不斷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執法安全合作,在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框架下加強合作,打擊一切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犯罪和毒品犯罪。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數十個國際軍控條約和機制;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國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決定立場,積極勸和促談。

和平是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守護力量。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系統闡述了中方促進世界安危與共、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立場主張,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倡導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為重要原則,以構建安全共同體為長遠目標,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斯洛維尼亞前總統圖爾克認為,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為全球安全對話與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念框架。

一年來,全球安全倡議的內涵不斷豐富,得到越來越多國際社會成員的認同和接受,為彌補人類和平赤字、應對國際安全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2023年2月,中國發佈《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進一步闡釋了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原則、重點合作方向及合作平臺和機制。中國積極開展斡旋外交,相繼發佈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關於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等文件,堅定站在和平一邊。2023年3月10日,中國、沙特、伊朗三方簽署併發表聯合聲明,宣佈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這是中國有力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為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協商化解矛盾分歧、實現睦鄰友好樹立了典範。由此,中東掀起一輪“和解潮”。阿拉伯國家聯盟助理秘書長賽義德·阿布·阿裏説,阿拉伯國家期待中國在維護中東地區及全球和平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還積極推進國際安全對話交流,如推動非洲地區國家舉辦首屆非洲之角和平會議,成功主辦兩屆中東安全論壇,還在上海合作組織、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東亞合作機制等多邊平臺積極推動各方開展安全領域交流合作等。中國積極致力於同各方開展抗疫、反恐、生物、網路、糧食、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推動通過《金磚國家糧食安全合作戰略》;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已于2023年2月正式啟用,成為中國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下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的又一有力行動。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評價説,“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捍衛全球人權治理的公道正義

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口占80%以上,全球人權事業發展離不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冷戰結束後,面對西方國家以人權為幌子干涉別國內政,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對話,希望通過國際合作消除國際人權活動中的對抗。

歷史上,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命運和經歷。現如今,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生存權發展權等各項基本人權保障上又有著共同的要求,這些都決定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人權問題上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理念和主張。中國一貫主持正義,在捍衛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自決權和制止大規模侵犯人權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公正合理地解決柬埔寨問題、阿富汗問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被占領土問題等問題上,中國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是眾所週知的。

主權平等是全球人權治理的基礎。在全球人權治理中,要維護人權,必須尊重主權、反對霸權,要堅決反對人權政治化傾向,堅持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以平等夥伴的姿態參與全球的人權交流與對話,努力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為全球人權治理作出貢獻。作為國際社會重要一員,中國主持公道正義,多次代表觀點相近國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作共同發言;針對西方國家的無端抹黑,勇於回擊,講述真實的中國人權故事;揭露西方國家種族主義、槍支暴力、強迫勞動、侵犯土著人權利等人權劣跡;堅決反對一些國家動輒對他國採取單邊制裁、封鎖的霸淩行徑……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不僅堅定捍衛了國際公平正義,維護了發展中國家主權和尊嚴,也有力推動了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和全球人權治理健康有序發展。

促進不同人權文明的交流互鑒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誌,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經過長期艱苦奮鬥,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權領域的重要體現,豐富發展了人類人權文明,為人類進步事業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澎湃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命力,其實踐路徑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依歸,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人權思想,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和理念創新注入了中華文明的力量。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鮮明闡釋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贏得現場熱烈掌聲和深切認同。“中國領導人的遠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不謀而合。”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評論説。

2019年5月,由中國倡導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衝突,以交融共用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寫入亞洲47個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1000多名與會代表發表的成果文件。中國始終致力於為不同文明平等對話、包容互鑒提供平臺。

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首提全球文明倡議,對世界各國發出殷切呼籲,“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球文明倡議著眼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是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新的重要貢獻,體現了中國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堅定追求。

編輯:彭瑤 

編審:魏婧


中國發佈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