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共用開放紅利 同繪發展畫卷——從東博會看中國東盟合作新機遇

2023-09-20 00:4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南寧9月19日電 山海之約,相聚綠城。

9月16日至19日,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行。今年恰逢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這場新冠疫情後全面恢復線下舉行的盛會備受關注。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多重挑戰。中國和東盟共同維護開放合作環境,增強供應鏈韌性,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成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東博惠多國 內外引活水

這是一場凝聚中國與東盟共識、結出纍纍碩果的雙向奔赴。

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7個國家恢復包館,參展國家和地區40多個,近2000家企業參展……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內,中國和東盟高規格代表團共襄盛會,共話戰略對接,推動務實合作。

馬來西亞客商劉賢盛今年是第8次參加東博會,為了將産品更好地推向中國市場,他提前準備了600多件榴蓮果肉雪糕。

“榴蓮類食品非常受中國消費者歡迎,我們只擔心沒帶夠,不擔心賣不完。”劉賢盛説,“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尋找代理商,分享中國機遇。”

9月18日,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越南客商在銷售榴蓮。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表示,中國一直是馬來西亞主要出口目的地,東博會和峰會繼續成為馬來西亞企業發展的催化劑,促進貿易合作,刺激經濟復蘇。

2004年,首屆盛會成功舉辦並永久落戶南寧。越南總理范明政表示,20年來,東博會和峰會已成為東盟和中國之間引領經貿合作的旗幟,雙方貿易取得長足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753.4億美元,已連續3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大數據、新能源、電子商務、服務貿易、産業對接等合作內容“多點開花”,各種貿易形式“齊頭並進”。

泰國副總理兼商業部長普坦表示,東盟國家與中國合作碩果纍纍,東博會已成為促進東盟成員國與中國之間貿易往來、文化互通、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

第11屆東博會首設特邀合作夥伴,澳大利亞、南韓、哈薩克等國曾受邀,東博會從服務“10+1”合作向服務更大區域拓展。

本屆東博會吸引眾多日本企業前來尋覓新商機。在日本秋田市展位不遠處,日本歐力士集團展位的螢幕上不斷迴圈播放企業各類業務簡介。“往年東博會我們只是觀展,但今年就變成參展,看中的就是東博會帶來的發展潛力。”歐力士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劉國平説,除文化産品外,集團正積極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開拓清潔能源、智慧城市建設、大健康等新興業務。

寮國工貿部副部長瑪諾通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力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強成員國間經濟與技術合作,不斷縮小相互間的發展差距。

本屆東博會共組織簽訂投資合作項目470個,總投資額4873億元,其中製造業投資佔比超過65%,活動場次、項目數量、投資總額和製造業投資佔比均創歷屆新高。

創新再升級 激發新動力

創新一直是中國—東盟合作永葆活力的“密碼”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源”。

在東博會D3展區,一架輕型直升機吸引了眾多觀眾排隊“試乘”。它採用全球先進的180馬力渦軸發動機,重量僅為同排量活塞發動機的三分之二。“除了直升機正進入東盟,集團的光伏産品已應用於印尼新首都建設,為中印尼高品質共建‘區域綜合經濟走廊’提供新動能。”多弗集團副總裁李振宇説。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説,當前,中國與東盟正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發揮互補優勢,合作層次從貨物貿易和投資延伸到高科技産業鏈。

在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的展臺,戴上VR眼鏡,即可進入“太空世界”,這家公司一個多月前發射的衛星虛擬成像清晰可見。今年,公司在中越邊境城市崇左聯合當地大數據局合作開發東盟衛星大數據系統,一期已打造完成林業、農業和環保三個領域應用模組。

9月19日,觀眾在東博會上了解“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説,東博會主動適應新形勢升級發展,積極推動先進科技合作、貿易投資便利化、跨境園區建設等更多合作,促成中國—東盟資訊港、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

在印尼,中國—東盟資訊港股份有限公司與印尼電信運營商啟動物聯網試點項目,為印尼民眾提供包括本地通信、國際漫遊、電子支付及物聯網相關業務服務。

“目前,中國東信已在9個東盟國家開展近20項數字經濟合作業務,將中國網際網路應用領域先進技術和成熟商業模式在東盟國家合作推廣。”中國東信執行總裁甘秋玲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説,伴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並升級、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RCEP全面生效,雙方關係逐步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

共築價值鏈 共建新家園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大力推進跨境産業鏈協同發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産業合作佈局,加速構建更加穩定、暢通、基於比較優勢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

2013年,馬中關丹産業園在馬來西亞關丹市正式開園,與中馬欽州産業園一起,開創了“兩國雙園”模式。馬中關丹産業園重點發展鋼鐵及有色金屬、機械裝備製造、可再生能源、加工貿易和物流等産業,引進聯合鋼鐵、新迪輪胎、建暉紙業等多家企業投資建廠。

聯合鋼鐵年産量超過350萬噸,是馬來西亞最大和最先進的全流程工藝鋼鐵企業之一,産品從關丹港運出,銷往全球各地。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表示,中馬“兩國雙園”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示範項目,除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完善,兩個園區還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

9月19日,觀眾走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展館外。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對東盟進出口3.08萬億元,同比增長5.4%。總部設在泰國曼谷的湄公學院院長素立言·威奇叻坎説,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當下,雙方保持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重要地位,擁有超過20億人口巨大市場的兩大經濟體,依然是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壓艙石”。

在北部灣畔的欽州石化園區內,恒逸集團佔地面積2500畝、總投資220億元的廣西恒逸新材料項目建設進展備受關注,其中一期計劃2024年底建成投産。

恒逸集團在汶萊建設的恒逸(汶萊)PMB石油化工項目是中文兩國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項目一期總投資34.5億美元、原油加工能力為每年800萬噸。

“欽州港建有專用的危化品碼頭,企業運輸很方便。我們將汶萊煉化項目的産品作為原料運輸回來生産化工産品,將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用,促進兩地石油化工産業的合作。”廣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鐵銘説。

印尼雅萬高鐵、泰中羅勇工業園、汶萊摩拉港……隨著一條條公路鐵路建成通車、一個個産業園提質增效、一個個港口升級改造,不斷增強的聚集效應為區域發展按下快進鍵。

北部灣港集裝箱年吞吐量已突破700萬標箱,榴蓮、凍蝦等東盟産品更多走進中國百姓家;中老鐵路截至目前運輸旅客總量已超過1900萬人次;馬中關丹産業園協議投資超460億元人民幣,累計工業總産值超600億元……

柬埔寨首相洪瑪奈表示,未來,東盟與中國需要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強互聯互通、增強供應鏈韌性、加強産能與供應對接、加強貿易便利化、共同促進相互投資活動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合作和相互依存。

新華社記者陳國軍、潘強、黃浩銘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