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漢斌
捧著一本厚達361頁的中英文項目技術彙編手冊,印度—中國技術轉移中心主任維傑·坎特·米什拉沒想到,時隔4年多相見,在第4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技術推介與對接會現場發佈了187個中方推薦項目,涉及現代農業、電子資訊、生物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防災減災、裝備製造等9個領域。
記者8月17日在現場看到,來自中國各省區市的知名專家、企業家與南亞、東南亞各國來賓相談甚歡,一批合作項目在現場簽字轉化落地。
中國—南亞科技合作不斷深化
2014年,在科技部大力支援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平台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落戶雲南,並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與印度建立了中印技術轉移中心。
從此,中國與南亞7國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了持久的合作平臺與渠道。
位於東喜馬拉雅地區的印度阿薩姆邦和尼泊爾帕坦盆地,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如何幫助當地民眾增收,同時助力生態環境修復?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來研究中心的許建初研究員團隊以林地資源為依託,以科技為支撐,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手把手教當地農戶種植適合的菌類。2018年,在技術轉移中心支援下,團隊開展尼泊爾、印度和中國的林菌複合系統技術培訓項目,通過技術培訓、示範與推廣,地里長出了肥美蘑菇。5年過去,不但農戶實現了增收,林地生物多樣性也得到顯著恢復。目前,這一惠民技術還將推廣到緬甸、斯里蘭卡等地。
“項目的實施,讓當地農戶生活水準得到改善,推進了農業社區可持續發展。”來自斯里蘭卡的薩曼沙·卡魯納拉特納博士參與了項目培訓。他説,項目最大的成就是改善了環境,減少了貧困發生。
科技人文交流,促進了中國與南亞民心相通。雲南省還在全國首創國際科技特派員制度,先後分6批次選派31名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國家開展科技服務。
“近年來,雲南以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在共建創新合作平臺、推動技術轉移、開展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與南亞國家持續加強合作,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雲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宋光興説。
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合作精準對接
技術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發展、因合作而共贏。
“我們的研究方向以從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主。這些設施是多元化的……”面對近百位國外嘉賓,江蘇長三角智慧水務研究院院長劉敏介紹,市政、水務、環保、水利和生態領域的創新研發,已為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夥伴提供了週到的服務。“我給大家留的我微信二維碼,大家可以掃碼聯繫我。”劉敏説。
“飲用水凈化和水網智慧化,對於我們印度一樣重要,可保障水資源和水務安全,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介紹!”維傑·坎特·米什拉評價説。
近十年來,中國與南亞各方以共建創新合作平臺,促進了“硬聯通”,中國—南亞技術轉移協作網路引入南亞國家800余家單位加入;與5個國家共建10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設立了16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同時,雙方以推動技術轉移為抓手,促進了“軟聯通”。“我們秉承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圍繞南亞國家科技合作需求,支援中國優勢領域科技成果‘走出去’,促進優勢科技成果向周邊國家轉化應用。”雲南省科學技術院副院長、中國一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敏象告訴記者。
近年來,基於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平臺,雲南省積極打造“科技入滇”升級版,深入實施“智匯雲南”等計劃,進一步加強與南亞國家的科技人文交流,累計與南亞國家合作實施科技項目36項、支援經費1900萬元,涉及農業、新能源、醫療衛生等領域,其中,轉移轉化和推廣示範先進醫療技術30余項。
17日當天,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巴基斯坦農業研究理事會等機構就小麥單倍體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山地未來創新中心合作共建等6個項目簽署了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