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後患無窮的自私舉動

2023-06-03 16:2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記者連線】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

後患無窮的自私舉動

光明日報駐東京記者 馬玉安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發生12年後,目前日本推進核污染水排海的計劃正在進行。儘管很多國家和利益攸關方都表達了嚴重關切,但日本仍單方面一意孤行,執意要將核污染水排進大海。

後患無窮的自私舉動

5月16日,民眾在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前集會,要求叫停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新華社發

日本緣何執意核污染水排海

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事故。日本政府自2013年以來就核污染水處置提出了若干備選方案。2020年2月,日本經濟産業省的專家委員會提交報告書認為,將核污染水稀釋排放入海或蒸發排入大氣,是“最實際的解決方法”。日本政府最終選定稀釋入海方案,排放預計將持續20年至30年。這一決定不僅遭到日本國內民眾的反對,而且引起包括中國在內的日本週邊鄰國、太平洋島國等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和質疑。

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反對和質疑聲浪,日本政府仍堅持推進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今年1月13日,日本政府稱將於春夏期間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東京電力公司方面給出的解釋是,福島第一核電站面積有限,已無更多空地用於大量建設儲水罐,而且一旦發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風險,因此不得不對核污染水進行稀釋處理後排放入海。其宣稱,“經過處理排放的水中放射性物質水準較低,不會對海洋生物或人類構成威脅”。

然而,很多專家認為,日本並未充分研究這些風險。綠色和平組織日本事務所資深核專家肖恩·伯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日本政府對核污染水中不同放射性物質及其後果的研究不夠,“日本政府打算實際排放多少噸核污染水仍不清楚,忽視了暴露在這些放射性元素下的風險”。

日本政府明知有其他處理方案,但最終選擇了排放入海的方案,原因在於“該方案較其他方案成本更低”。日本的核污染水處理特別小組的報告就曾指出,將核污水儲存在核電站及其周邊地區雖是一種可能選項,但需要長期管理,日本政府沒有將該選項考慮在內。

危害人類生存環境

日本政府準備排入太平洋的核污染水接觸過福島第一核電站堆芯熔毀的核材料,含有的放射性物質極其複雜。長期而言,其對於海洋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存在潛在危害。

早在核污水排放計劃公佈後不久,全球權威海洋研究機構便相繼對核污染水的擴散和危害進行了高精度的電腦模擬。結果顯示,這些核污染水會在3至4年內漂流到美國和加拿大,十幾年後會遍佈全球海洋。屆時,這些核污染水不僅會污染海水,還會影響到全球生物。

據報道,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會被海藻吸收,形成穩定的有機氚,被魚蝦吃掉,走向人類的餐桌。大氣迴圈有可能將核污染水蒸發到雲層,再化作雨水灑遍地球每個角落。

此外,核污染水中鈷60的半衰期大約是5.27年,其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伽馬射線,人如果長期暴露于伽馬射線中,輕者可能會導致頭髮脫落,重者則可能出現白細胞減少,引起血液系統的疾病。此類放射性同位素經過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只是減半,並不會消失,徹底消失需要經歷無數個半衰期。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則十幾年,最長的能達到5000多年。

後患無窮的自私舉動

5月20日,南韓多個市民團體在首爾市中心舉行集會,強烈反對日本政府將福島核污染水排入大海計劃。圖為民眾手舉“反對向海洋傾倒放射性污染水”等標語。新華社發

遺患當地漁業群體

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出臺以來,日本各界民眾在東京等地持續集會,堅決反對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於今年春夏期間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計劃。而反對聲音最為強烈的是福島縣漁業群體,他們對核污染水排海感到不安。

據日本媒體報道,魚等海産品一旦受到污染,福島縣海産品的銷售量、漁業經營者的信譽度都將大打折扣,海産品加工業也將被迫停滯。最讓人擔心的是,這些海産品一旦走進每家每戶,對孩子們身心健康的潛在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目前,在日本的多處海鮮市場或大型商超,來自福島縣的海産品被拒之門外。即使是福島縣獨有的海産品,也會被降價處理。漁民賴以為生的漁獲量因為核事故大大減少,想要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似乎已經不可能了。

儘管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核污染水的“安全性”,並承諾基於科學依據對外發佈資訊,同時擴大漁業者的銷售渠道,陸續出臺賠償標準,但漁業群體的堅定反對態度絲毫沒有發生改變,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核污染水和氚的危害性。

針對集會抗議的廣大民眾,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反覆進行説明,發放大量相關材料,並到日本各地遊説,不斷在安全性方面作出承諾。然而,消費者依舊不買賬,因為他們心中的疑雲從未消散,福島縣的海産品依舊是無人問津。

福島縣漁業人士表示,日本政府一再表明,在沒有取得民眾充分理解之前不會輕易排放,這個“理解”究竟指的是什麼,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明確的解釋。他們認為,把排放作為前提條件推進各項工作,難以取得反對人士的理解,更難取得福島漁業群體的真正理解,因為福島將是連續30年核污染水排海計劃開始的地方。

在國際上開了危險先例

國際原子能機構受日本政府委託,對核污染水排放計劃的安全性實施驗證,結果卻是認為東電的測定準確度高,樣本採集程式和分析方法也是恰當的。

如果日本政府最終按計劃確認開始向福島近海排放核污染水,將在國際上開創一個危險的先例。就目前情況看,日本政府和東電所披露的具體資訊仍十分有限。即將排放入海的核污染水是否達到排放標準?國際社會對此依舊存疑。

此前,東京電力公司曾表示,福島核污染水在排放入海之前,要經過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過濾,去除60多種放射性物質。然而,這一設備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據報道,日本媒體曾查出福島核污染水中除氚以外還有多種放射性物質超標。

事實上,日本執意排放核污水入海,並非出於“走投無路”。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日本曾經有機會利用技術去除放射性氚,但可能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沒有採用該方案,認為已有的將氚從重水分離的技術對於處理核污染水來説過於“昂貴”。

綠色和平組織日本事務所資深核專家肖恩·伯尼指出,日本此舉有違國際法。首先是關於禁止故意向海洋環境傾倒核廢料的《倫敦公約》以及《倫敦議定書》。日本作為上述公約和議定書的簽署國,有義務履行禁止向海洋傾倒核污染水的責任。與此同時,日本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也需要履行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此外,福島核污染水屬於核材料污染源,日本的排海舉措要受到有關核活動與核材料的國際公約約束。例如1986年的《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要求締約國在核事故發生後,立即通知可能會受到影響的國家並與之協商,以減少輻射的危害。

(光明日報東京6月2日電 )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03日 08版)

【責任編輯:吳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