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京彩好評:科技自立自強終究要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科技創新決不能滿足於“追尾巴”“照鏡子”,別人走過的路或許好走些,但只有敢於開拓自己的路,才能繞過舊有創新壁壘、跳出“卡脖子”困境,在新的賽道上與先行者賽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獨闢蹊徑、自立自強,唯有擺脫路徑依賴,敢於走自己的路,才能踏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高速軌道。
“1990年我曾將虛擬現實翻譯成靈境。今天元宇宙概念興起,我覺得靈境較之元宇宙,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闊深遠,也更有中國味。”在剛剛落幕的中關村論壇上,“錢學森數字人”正式發佈。參照歷史資料、依託深度合成技術,這位中國航太事業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再次“出現”在全球觀眾面前。
如今的中關村論壇,已成為全球前沿科技與未來産業發展的“風向標”。而其背後,則是中國整體科技創新實力的不斷提升。多模態人工智慧大模型、超低功耗處理器晶片、離子阱量子電腦……創新元素持續涌動,前沿領域捷報頻傳,國之重器相繼問世。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7萬件,連續第四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國這一世界工廠正在轉變為一台龐大的研發機器”“在科技行業發展上,中國與西方國家已步入相互借鑒階段”,當中國科技爬坡過坎攀上高點,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下一步創新之路要怎麼走”亦成為一道必答題。
科技創新決不能滿足於“追尾巴”“照鏡子”——這是多年前,錢老在談及國防科技創新時的告誡。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現代科學的後來者,參照學習、總結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階段,我們不必諱言“追尾巴”“照鏡子”。可當打下必備基礎、走過了初級階段,就不能也無法停留于跟跑並跑、照葫蘆畫瓢。越是探索到前沿領域,便越如行至前所未知的“無人區”,攀登人跡罕至的“高寒帶”,或是根本沒有現成道路可循,或是極少數人掌握著關鍵技術、卻絕不肯“傾囊相授”。“無路可走”之時,唯有擺脫路徑依賴,敢於走自己的路,才能把探索的腳印串聯成通往成功彼岸的路。
回首中國創新,白手起家、從無到有,一路走來殊為不易。曾幾何時,我們跟在發達國家身後,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縮小發展差距,前進的每一步無不飽含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堅韌,更不乏仰人鼻息的痛楚、受制於人的尷尬。點滴不棄終有所成,當中國在許多前沿領域都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擺在面前的皆是關乎發展命門的“卡脖子”難題,必須在沒有什麼“參照係”、沒有現成路徑的情況下攻堅進軍。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國際競爭愈加激烈,而個別國家為壟斷科技優勢,強推“脫鉤斷鏈”、打造“小院高墻”,再度增加了科研創新的不確定風險。強化基礎研究、依靠自主創新、做到自立自強是唯一的突圍之路。
尋求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當然意味著更大的探索投入、更多的失敗風險,但也意味著可能獲得換道超車的驚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西方的技術封鎖讓中國通信技術舉步維艱,我們拋開傳統架構、進行重新定義,僅用一年多時間就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萬門程式控制交換機,不但打破了“七國八制”的壟斷局面,而且開創了中國特色的技術發展路徑。在西方國家老牌強勢産業汽車領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重新定義了車輛架構,繞過了燃油車造車領域的傳統短板,實現向西方國家的反向輸出。再看長期被美國制霸的無人機,續航難題始終未解,我國以智慧資訊處理和高能鐳射技術作為支撐,通過安裝特製機載光電轉換模組,實現無人機“永不著陸”。實踐證明,別人走過的路或許好走些,但只有敢於開拓自己的路,才能繞過舊有創新壁壘、跳出“卡脖子”困境,在新的賽道上與先行者賽跑。
某種程度上,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國之重器”背後的硬核實力是一方面,研究範式和話語體系構建的軟實力則是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比拼異常激烈,一國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關係到該國的某些科技項目是否能夠得到國際認可,甚至更為具體的市場待遇。長期以來,西方科技話語居於強勢地位,而我們在沿用許多西方的知識方法、研究範式之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西方話語權的一種強化。作為一個巨大的科技創新體,中國必須有自己的科技話語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就像錢老多年前對於“靈境”概念的提出及發展預測,多處內容與當前“元宇宙”不謀而合。如若這些現象級概念皆出自中國,那將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在解決某些問題時,經典電腦需要1萬年,量子電腦需要200秒。”中關村論壇上我國研究人員的分享,讓人更加期待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今天,中國已踏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高速軌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獨闢蹊徑、自立自強,創新探索必將加速中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為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能。(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