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經濟參考報》4月10日刊發文章《多項數據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來”》。文章稱,3月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同比增長58.9%、物流業景氣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超過5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96天破300億件再創紀錄、瓊州海峽客滾運輸運量創歷史新高……近日,多個流通業一季度數據明顯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來”,為經濟增長注入能量。
96天300億件 快遞業務連創紀錄
湖南汨羅江畔,每天印著“整合創新快寄到家客貨郵專線”字樣的城鄉公交車在綠水青山間往來穿梭,已從10余輛車,增加至30條線路、80多臺車。汨羅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楊帥介紹,汨羅市通過鄉村“客貨郵”日均快件已達近6000件,已基本打通了鄉村寄遞物流服務“最後一公里”,實現快遞進村100%全覆蓋。
在快遞遞送通路進一步優化的背景下,今年快遞業務連創佳績。39天破100億件、67天破200億件、96天破300億件,分別較2019年提前了40天、72天、99天,較2022年提前2天、6天、18天,提前天數連續翻番。
國家郵政局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快遞業日均攬收和投遞包裹量均超3億件,在方便消費、服務民生和拉動經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以來,快遞業加快高品質發展步伐,全力推進“兩進一齣”工程,推進産業融合升級,不斷提升行業服務産業鏈供應鏈能力。
物流貨運多項指標連續回升
多個數據印證一季度交通物流業有所升溫。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5.5%,較上月回升5.4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連續四個月回升,達58.1%。
物流行業分項指數也全面回升。3月物流需求蓄力反彈,業務明顯擴張,3月業務總量指數達55.5%,環比回升5.4個百分點,為去年以來最高水準。其中,居民消費和城市配送需求同步增長,郵政快遞業業務量指數環比回升9.3個百分點;航空運輸方面,客機腹艙貨運量穩步增長,業務總量指數兩個月回升近10個百分點,達到59.7%;水上運輸業業務總量指數回升7.8個百分點;大宗能源和原材料物流需求增長,帶動鐵路運輸業和道路運輸業業務總量指數回升至54%,進入較高景氣區間。
“一季度物流供需加快恢復,運作向好基礎有效鞏固。”中國物流資訊中心物流統計處處長胡焓表示,3月,伴隨各地穩需求、促消費等政策措施落地,物流業景氣指數呈現強勁復蘇態勢。具體分項指數全面上升,反映出在穩增長、穩預期、穩消費等政策作用下,供應鏈上下游産業活動趨於活躍,商品流通加快,行業微觀活力增強。
胡焓指出,3月企業景氣普遍回升,大中型企業尤為突出,大型和中型企業物流景氣指數水準均達55%以上,中型企業物流景氣指數水準更是接近60%。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今年一季度,國家鐵路共發送貨物9.7億噸、同比增長2.3%。重點物資運輸得到充分保障,國家鐵路發送煤炭5.37億噸、同比增長3.4%,其中電煤3.98億噸,同比增長13%,全國363家鐵路直供電廠存煤平均可耗天數達24.4天,保持較高水準。國際聯運持續加強,推進口岸站挖潛提效和中歐班列擴編增噸,中歐班列共開行4186列、發送貨物4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5%、28%,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發送19.1萬標箱、同比增長11.7%,中老鐵路發送跨境貨物100.4萬噸、同比增長276%。
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為助力工業生産恢復、有效拉動內需,鐵路部門發揮調度集中統一指揮優勢,挖掘普速幹線通道能力,打通關鍵節點,不斷提升路網運輸效率,實現鐵路貨運持續高位運作,為經濟運作持續整體好轉提供了有力支撐。
客流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在貨物“跑起來”的同時,人流也開始“動起來”。今年一季度,國家鐵路運輸呈現客運穩步快速恢復態勢,累計發送旅客7.53億人,同比增長66%。其中,3月國家鐵路日均發送旅客858萬人,同比增長171%,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準。
航空運輸也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根據飛常準3月境內民航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3月,中國境內航線日均執行航班量約11657班次,同比2022年增長133.52%,較2019年同期增長3%。從起降量來看,3月日均起降23904架次,是2022年3月的2.37倍,已恢復至2019年的94.7%。
水上客運量也明顯提升。以瓊州海峽為例,一季度,瓊州海峽客滾運輸共運送旅客668萬人次、車輛178萬台次,較2022年同比分別增長56.8%、42.4%;較2019年同比分別增長15.0%、40.8%。瓊州海峽客滾運輸運量已超疫情前水準。
在一季度經濟恢復明顯的背景下,業內人士均對二季度有較好預期。交通運輸部表示,今年一季度,交通運輸行業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呈現企穩回升的運作態勢。要繼續齊心合力、久久為功,推動行業經濟持續恢復增長。預計隨著經濟持續復蘇回暖,提振投資、擴大消費的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行業將繼續平穩向好運作。(記者 梁倩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