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各地祭掃高峰陸續到來。今年清明節是進入疫情防控新階段後的首個祭掃假期,與往年相比,祭掃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也有明顯增長。此外,一些新型的祭掃方式也越發受到認可。(3月28日《中國新聞網》)

清明祭掃,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也是一種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文化傳統。讓人高興地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各地祭掃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購買紙扎“別墅”“豪車”等冥物祭奠逝去親人的現象逐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綠色、低碳的新型祭掃方式逐漸受到群眾認可。如一些地方推薦的水溶祭祀或鮮花祭掃就更加環保、生態、文明。同時,“雲祭掃”“代祭掃”等也是在變化中堅守、在傳承中創新,為傳統節日注入時代內涵,促使清明時節風清氣朗。

祭祀在心不在形,別樣清明一樣情。為讓文明生態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不僅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宣傳引導,更需要在殯葬服務方面,為人們文明生態祭掃創造有利條件。如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墓園,工作人員組成的服務小組“代客祭掃”,為一些無法到場祭祀的親人提供祭掃服務,根據家屬要求準備祭祀用品,現場擦拭墓碑、敬獻鮮花、代讀家書等。在浙江德清下渚湖街道,志願者們幫助村民把寫給逝去親人的信件投入時空信箱,表達對親人的哀思。另外,還有一些墓地同時在網路上為逝者家屬提供寄存思念的平臺,以滿足他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精神需求。

清明節是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結果,所蘊含的不僅是人們對祖先的崇拜,更有我國的孝道文化。而持續推進綠色生態文明的祭掃新風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除積極踐行文明生態祭掃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撰寫緬懷文章、種植花草樹木、講述先人故事等形式,懷念逝者,自覺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變注重實地實物祭掃為精神傳承,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何況,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也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清明節在即,各地祭掃高峰陸續到來,期待有更多的人們能自覺改變以往一些不良陋習,打造一個安全、文明、和諧、綠色、有序的節日祭掃氛圍,讓清明節更“清明”。(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