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電臺網站3月28日刊登題為《中國作為中東新的調解人?》的文章,作者是馬蒂亞斯·馮·海因。文章摘編如下:
3月初,沙特和伊朗的代表坐在一起進行談判,這是一個轟動事件。3月10日,這對波斯灣地區的宿敵就恢復外交關係達成一致,更是引發了極大關注。不過,這兩個敵對國家在北京握手這一事實,才是利雅得與德黑蘭和解中的最大驚喜。
將可能是中東地區最危險的裂痕成功彌合,為中國在該地區的角色賦予了新的品質。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中東項目主任朱利恩·巴恩斯-達西分析説,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海灣地區無可爭議的塑造力量,卻未發揮調解作用。這是因為華盛頓與德黑蘭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對在這裡促成協議的建設性作用非常小”。
巴恩斯-達西補充説:“這裡的基本現實是:中國能夠進行干預,因為它與各方都保持著關係,並且對它們有影響力,可以推動這一進程。”
這種影響主要基於經濟。美國前外交官傑弗裏·費爾特曼説,中國是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並且領先優勢明顯。在中東其他地區,與中國的貿易規模也比與美國的大很多。費爾特曼得出結論:“我們不能忽視中國對該地區的重要性。”
德國智庫“與東方合作應用研究中心”的中東問題專家塞巴斯蒂安·松斯認為,中國在海灣地區不僅被視為經濟夥伴,也越來越被視為潛在的政治甚至安全夥伴。松斯認為,在北京達成的這份協議明顯提升了中國的地位。
松斯指出:“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在該地區嚴重喪失信譽,因此很難被視作嚴肅的中間人或調解人。”
費爾特曼還將中國在中東的調解放到中美系統性競爭的背景下解讀。他指出,美國的政策必須作出調整。美國將不得不接受,像沙特這樣與美國保持了75年密切關係的國家,未來也會進行全方位的自我保護。
費爾特曼指出:“它們會頂住被歸入某個陣營的壓力。我們從俄烏衝突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在中美競爭中也看到了這一點:許多國家曾經並且仍然與美國保持著密切關係,但不能認為它們在中美競爭中將站在美國這一邊。”
中東國家有多重視多極化?這在去年12月初變得很明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利雅得舉行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受到熱烈歡迎。
國際危機研究組織中東問題專家迪娜·埃斯凡迪亞裏認為,中國加強在中東的活動,也是為了將自己展現為合作夥伴和調解人,並提供一種與西方模式不同的替代模式。
中國希望在中東扮演促進和平的協調力量。就在沙特和伊朗達成協定幾天后,習近平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2022年春天,他已經提出全球安全倡議,2021年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在全球南方,這些倡議讓北京提升了形象,並在系統性競爭中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