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年來,全球發展態勢並不樂觀,東盟國家不免對本國的經濟前景有所擔憂。但根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預測,在後疫情時代,東盟已經並將持續從中國經濟復蘇中受益。2022年RCEP生效以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大幅增長,再創新高。今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強勁復蘇,製造業、服務業、房地産行業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這將進一步拉動東盟經濟發展,幫助其應對複雜嚴峻的全球貿易環境。

作者:陳光炎

(Tan Kong Yam)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

新加坡貿工部經濟研究署前署長

近年來,全球局勢並不太平:美國保護主義抬頭,加劇了中美兩國間的緊張態勢;歐美各國貨幣政策收緊導致其經濟增長疲軟;俄烏衝突延宕起伏。多重因素疊加之下,東盟各國正步入一個動蕩不安,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就像扁舟小艇上的乘客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時會瑟瑟發抖那樣,東盟各國也愈發對本國的經濟前景感到恐懼和擔憂。

值得慶倖的是,作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和拉動發展的“火車頭”,中國經濟在後疫情時代愈發呈現復蘇態勢。

世界銀行分析認為,中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帶動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GDP分別增長1.3、0.8、0.6、0.5和0.4個百分點。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1月發佈的最新報告預測: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回升至5.2%。彭博社根據私營部門經濟學家的分析,編制的報告則更為樂觀,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5.5%。相反,外界預估2023年美國經濟增速為1.4%,歐盟為0.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新、馬、泰、菲和印尼等五個東盟主要成員國今年將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受益,實現4.3%的可觀增長。

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當年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總額達6.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15%。其中,出口3.79萬億元,增長21.7%,進口2.73萬億元,增長6.8%。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發展得益於RCEP落地後産生的積極效應,極大促進了區域內價值鏈的延伸發展。

自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強勁反彈,製造業活動創近十年新高,服務業擴張明顯,此前疲弱的房地産市場也企穩回升。

製造業方面,今年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2.6,為2012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準。衡量服務業和建築業發展水準的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升至56.3。這兩項數據大大超出了經濟界預期,再次清楚地表明,2023年中國經濟將迎來強勁增長。

在這一背景下,PMI是自去年末疫情防控措施優化以來,首個顯示出經濟復蘇勢頭的綜合性數據。這表明疫情大潮退去,企業在春節後迅速恢復生産。綜合分析各項數據,中國經濟反彈態勢明顯,這也有利於政府制定政策進一步助力經濟復蘇。

對於東盟來説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復蘇推動了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發展。上個月,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PMI攀升。相比之下,日本的製造業正在衰落,受其影響,東北亞地區的復蘇勢頭就要弱上許多。

商業方面,綜合彭博社和百度數據,最近幾週,中國主要城市的擁堵程度達2022年以來最高,這進一步佐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北京、上海、重慶等主要城市的地鐵客運量已經恢復至,甚至高於疫情前水準。此外,2月28日,瑞銀集團最新發佈的中國消費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外出就餐、商場購物、線下娛樂等消費量也有所增加。

地産和投資方面,百強房企的銷售數據顯示,中國住房銷售量出現了20個月以來的首次增長。此外,2022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也實現連續第三年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891.3億美元,同比增長8%,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2021年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1734.8億美元,2020年為1443.7億美元。這表明即使受貿易戰、“科技戰”和疫情的嚴重影響,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投資吸引力。

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出口額佔中國出口總額的58%,遠高於外資企業(34%)和國有企業(8%)。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經濟形勢不溫不火的背景下,民營企業保持發展活力至關重要,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總額逆勢增長5.1%,從2021年的6574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906億美元。

在東盟的貿易夥伴中,中國的經濟主導地位顯著加強。中國與東盟的商品貿易佔東盟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2年的13%上升到2021年的20%,遠超美國(11%)、歐盟(8%)和日本(7%)。未來,RCEP有望進一步促進雙邊貿易。

對東盟中小國家而言,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作用或將愈發重要,幫助東盟應對日益動蕩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貿易環境。

本文原標題為 "Tug of growth"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李曉雲

實習生楊恒瑞、馬麗莎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