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27日電 題:“15分鐘社區生活圈”如何落地?上海徐匯這些“生活盒子”傳遞暖意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郭慕清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目前,各地正在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如何在步行15分鐘的範圍內,讓群眾日常生活所需的養老、醫療、文體等服務觸手可及?記者近日在上海中心城區徐匯走訪了解到,一個個整合了各種社區服務的“生活盒子”正在傳遞城市暖意。

繁華熱鬧的徐家匯商圈是上海的商業中心之一。走進位於徐家匯的趙巷片區“生活盒子”,一幢八層樓的建築,按不同樓層分別規劃了社區食堂、醫療衛生、養老幼教等各種服務。上午9點左右,已經有不少老人在“生活盒子”內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鍛鍊身體。有的進行划船機訓練,有的在臥式健身車上運動,十分熱鬧。家住附近的姚阿姨67歲了,“我每天都來,這裡和外面的健身房不一樣,器材適合老年人,還有專門的教練指導。”

邱巡洲是這個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的館長。他翻著登記表説,有134位老人日常在這裡鍛鍊,每個人都有單獨的健康檔案。“這裡的器械主要針對老年群體,像划船機可以鍛鍊上肢力量,預防肩周炎。因為政府免房租,所以費用只要每月99元。”

除了服務好“一老”,還要保障好“一小”。在“生活盒子”內的一間教室裏,10多個孩子圍成一圈,在老師帶領下開展親子早教。金芒果社區育兒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晨説,這裡的早教服務是普惠性的,今年剛推出就排滿了。“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來的,上午上完課,中午就在樓下的社區食堂吃飯,非常方便。”

“‘生活盒子’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通俗來説就是社區生活服務綜合體。徐家匯商圈土地金貴,所以政府就發揮‘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精神,把原來的社區公共文化中心改造成‘生活盒子’。”徐家匯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小嵐説。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要充分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在徐虹北路片區“生活盒子”,社區食堂是最受歡迎的生活服務之一。中午時分,社區食堂坐滿了前來就餐的周邊居民和上班族。這裡的招牌鹹肉菜飯遠近聞名,一頓飯二三十元就能吃飽吃好。

“這裡的物業是政府提供的,不收房租,但要求我們控制菜品價格,一般相當於市場價格的八折。另外,針對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按年齡段再打折。很多老人經常來社區食堂就餐。我們一天要接待近千人次就餐。”社區食堂運營方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了常規的社區食堂、醫療衛生、文體活動等,不少“生活盒子”還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服務。在樂山片區“生活盒子”,街道把鐘錶維修、縫補衣服等“小修小補”類的能工巧匠請進來擺攤設點。樂山片區居民李仕蓉原來在鐘錶廠工作,如今在“生活盒子”維修鐘錶,一上午她接待了4名客戶。“外面換電池要40元,我們這裡只要20元,很多居民都是老顧客。”

目前,整個徐匯已建成28個各具特色的“生活盒子”,計劃今年還要新建11個“生活盒子”。根據居民需求的變化,這些“生活盒子”還可以優化升級,真正成為功能多元的“百寶箱”。

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表示,依託黨群服務陣地,在群眾最方便的地方建設“生活盒子”,把更多的社區服務整合導入,保障居民足不出片區就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不斷豐盈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服務群眾和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織得更牢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