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發佈時間:2023-03-27 17:55:15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孫軻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推動短板産業補鏈、優勢産業延鏈、傳統産業升鏈、新興産業建鏈,增強産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基本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新格局。”遼寧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改造升級“老字號”,重塑傳統産業優勢

在通用技術瀋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瀋陽第一機床廠生産車間,工段長韓振宇熟練地掃描二維碼、填寫工作進度後,大螢幕上相對應的機床産品狀態同步更新,順利進入下道工序。

“這是我們最新上線的車間管理系統,不僅能實時收集産品加工數據,還能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流程缺陷,為改進生産和管理提供支援。”韓振宇介紹,通過數字賦能,産品裝配週期縮短30%,單位産能提高83%。

改造升級“老字號”,遼寧堅持用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為裝備製造等産業賦能增效,一批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投入使用。去年全省建成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152個、應用場景123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首次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數字經濟佔比達37.4%。今年,遼寧還將建成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60個,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10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提高産業鏈競爭優勢,沈機、沈鼓等一批“老字號”正在持續增強市場競爭力。日前,由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製造的150萬噸/年乙烯“三機”試運轉合格後發往用戶現場,該機組振幅小于15微米,多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近年來,我們始終保持6%左右的科研投入,推動産品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説。

“遼寧在裝備製造、石化、冶金三大領域的傳統産業優勢明顯,這是我們的家底和本錢,也是轉型升級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遼寧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我們將持續實施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和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著力把遼寧工業基礎優勢轉化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勝勢。”

今年以來,鞍鋼集團生産經營實現“開門紅”。1月份,鞍山鋼鐵、攀鋼、本鋼等子企業多項指標創歷史佳績。

“1+1=1”“1+1>2”如何實現?這不是一道數學題,而是遼寧深化國企改革的一步棋。2021年10月,擁有上百年曆史的“老字號”鋼鐵企業鞍鋼、本鋼正式掛牌重組。

重組只是起點,融合才是關鍵。“鞍鋼、本鋼同處一域,市場相同,産品相近,重組後,雙方按‘戰略引領+資源協同’原則,在更大産能規模中優化組合資源要素。”鞍鋼集團董事長譚成旭介紹,集團正在推進多個鐵礦開發和擴産項目,“目前,鞍鋼年産鐵精礦5000萬噸,産量位居世界前列,到2030年,鞍鋼鐵精礦産量將增至1億噸。”

讓“老字號”煥發活力、重塑優勢,須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我們正制定實施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加快國企整合重組,因企施策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一批實力強、運作品質優的國有大型企業。”遼寧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深度開發“原字號”,做優做強産業鏈

初春的盤錦,海風強勁。登高遠眺,縱橫交錯的工業管廊、井然有序的標準化廠房映入眼簾;更遠處,萬噸油輪緩緩駛入港口,液化石油氣船靠泊在碼頭緊張作業……這裡是盤錦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石化及精細化工産業歷經多年發展,已從單一石油煉製擴展到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冷岩介紹,目前開發區擁有乙烯産能100萬噸/年、丙烯産能120萬噸/年,並向下游延伸發展了35萬噸/年苯乙烯、60萬噸/年聚丙烯等項目,石化及精細化工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

“在保持千萬噸煉化規模的基礎上,我們圍繞‘核心企業—産業鏈—産業集群—産業基地’發展模式,不斷補鏈延鏈強鏈,正加速石化中下游企業集聚,形成乙烯、丙烯、芳烴等石化産業鏈條。”冷岩説,到“十四五”末,開發區石化産業總産值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

為深度開發“原字號”,遼寧持續推進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業補鏈、延鏈、強鏈,加快推進“減油增化”,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目前,全省化工精細化率達到44.1%。

“我們正著力解決‘煉’有餘而‘化’不足、‘粗’有餘而‘精’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加快建設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産業基地。”遼寧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爭取到2025年,全省精細化工産業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化工精細化率達到50%。”

行走在遼陽高新區芳烴基地,園區整潔,一座座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我們加快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探索實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範工程。”遼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吳琪介紹,目前高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5%,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培育壯大“新字號”,激活振興發展新動能

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舉行。在密集的快門聲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快步走上“代表通道”。“要讓半導體晶片把最好的性能發揮出來,就一定需要溫度控制器件。”孫東明説,今天,我們已經實現了一系列微型半導體器件的真正國産化,打破了國外對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

目前,孫東明團隊研製的國産溫控器件已廣泛應用於鐳射通信、車載鐳射雷達等領域。“在政策支援下,我們的科研成果以專利等無形資産作價入股的方式實現落地轉化,成立了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月産能突破30萬枚。”從北京歸來後,孫東明又把目光聚焦半導體材料微納加工等領域,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孫東明團隊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僅僅是遼寧這片創新創業沃土裏的一棵新苗。培育壯大“新字號”,遼寧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推動創新轉型和結構調整步入快車道。

在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調試車間,一台名為“星衛來”的工業清潔機器人引人注目。“它搭載了我們自主研發的調度系統和新一代控制器,能夠實時分析外部環境變化,自主規劃作業路徑,與智慧生産線和其他類型機器人實現共線運作。”公司總裁張進介紹。

目前新松已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3大類核心産品,以及焊接自動化、裝配自動化、物流自動化3大應用技術方向,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我們正加緊推進新松産業園四期項目建設,同時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在半導體裝備、汽車製造等領域進一步拓展市場。”張進信心滿滿。

“今年,我們將實施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支援瀋陽機器人及智慧製造集群加快發展,做強做大航空裝備、數控機床、新能源汽車等22個優勢産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遼寧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6.3%。

培育壯大“新字號”,離不開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近年來,遼寧出臺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民營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實施方案等,加大科技企業培育力度。去年,遼寧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6家,累計達287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産品(技術)1105項、中小企業556家、“小巨人”企業310家。“目前,我們正深入實施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爭取到年底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萬家。”遼寧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