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訪談)王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全球發展不平衡的糾偏

中新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王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全球發展不平衡的糾偏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也是破解各種難題、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在全球發展進程遭受嚴重衝擊的當下,如何推動全球發展,“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成為時代的課題。10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為消弭全球發展赤字提出的系統性方案。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長聘正教授、教育部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指出,10年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塑與世界共同發展的“發展觀”,是對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一種糾偏,在當下更具現實意義。

糾偏發展不平衡,共同體理念凸顯現實意義

王棟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將整個人類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基於“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而産生的安危與共、榮損相依、合作共贏、權責共擔的總體意識。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人們對於這一理唸有了更深刻認知。10年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次被寫入聯合國、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的重要文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更直言,“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王棟指出,國際社會越發認識到,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只有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理念,走共商共建共用共贏之路,才能共創未來。

如今,相較于10年前,全球發展問題有增無減。新冠疫情吞噬全球多年發展成果,全球經濟復蘇脆弱乏力,加之有的國家將發展議題政治化、邊緣化,搞“小院高墻”和極限制裁,人為製造分裂和對抗,致使全球發展陷入巨大困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90%的國家受多重危機影響面臨發展困境。

在此背景下,王棟認為,分析共同發展的癥結,更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意義。具體來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全球發展不平衡的一種糾偏,有助於破解合作悖論,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通過提倡“世界利益共用性”,打破國家間的隔閡與紛爭。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發展領域落地有聲

追求共同發展一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王棟指出,10年來,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發展領域落地有聲,不斷實現自身與世界的共同發展。

于自身,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七成,既提振了自身發展信心,也為加速全球減貧和發展進程貢獻了中國力量。

於世界,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助益全球發展。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抓手的“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拉動了近萬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近4000萬人脫貧,極大促進了全球發展。

王棟説,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沿線國家高品質推進夥伴關係建設,不斷創新合作理念,充實合作內容,匯集全球合作的共識,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起實踐樣板。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世界共同發展實踐,共同發展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和目的。”王棟表示,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中國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內生動力。

中國將更多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者角色

外界注意到,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推動“一帶一路”等國際公共産品落地,中國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也是踐行者。在王棟看來,中國還將更多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者的角色。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中國更聚焦世界各國發展的核心矛盾和關鍵問題,向國際社會提供新的公共産品——全球發展倡議。該倡議提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可行路徑。倡議提出一年半來,獲得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支援,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球發展倡議是中國引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發展領域落地的又一生動實踐。”王棟説,這一倡議從中國自身發展治理經驗出發,為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問題提供更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發展中國家可結合具體國情將倡議轉化為本國發展政策,提升本國發展治理水準。

除了不斷推出公共産品,中國還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自身發展深度結合。王棟舉例指出,中共二十大報告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中國仍將秉持共同發展的發展觀,樂於分享現代化建設方面的經驗,繼續助力更多國家實現各自發展目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