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誌3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為什麼調整其金融和科技機構? 在不久前召開的兩會上,中國對其金融和科技監管機構進行了重要調整,以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面對與美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中國政府著意確保國內金融穩定,並在所説的“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國人大會議上宣佈了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幾個重大變化:取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由一個名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新監管機構取代,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將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接管中國人民銀行的部分職責,如監督金融科技公司和國有金融企業,以及中國證監會的消費者保護工作。
中國證監會的新職責將包括審查公司債券的發行。這將使該機構在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一調整是必要的。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總量大,需要更嚴格的監督。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將進行改革。中國央行將以省級分行取代大區分行,縣級支行將被撤銷,其職能將轉移到地市級支行。
改革後的中國人民銀行像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一樣,專注于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則負責監督金融部門的合規和風險管理,以及投資者保護。因此,可以説,這些改革將使中國的金融監管制度更加符合國際標準,
中國的金融改革主要是為應對國內挑戰,而該國的科技監管改革是對美國制裁的回應。美國的制裁試圖扼殺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國防和航空航太等領域的進展。美國已將這些行業的600多家中國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禁止它們在未經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獲得美國的技術和部件。
現在,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被切斷了與外國先進的半導體技術的聯繫,因此它認為別無選擇,只能專注于打造自主能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建了一個新的委員會,統籌科技工作,負責在“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此外,科技部將被精簡,不再參與某些科研項目的審查和管理。
中國對金融和科技機構的改革勢在必行,但如果民營經濟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改革成果可能會受限。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中國不能僅依靠國家的帶動。本月早些時候,中國領導人向民營企業家強調,要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澤農·卡普倫,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