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南京中山東路的溧水區實驗小學在社交媒體火了,一套停車、等候、接娃一條龍的“地下接送系統”,一舉破解了小學放學路段交通擁堵的“老大難”問題。

從“囿于地上”的傳統“接娃”難題,到“深入地下”的“出圈”智慧方案,“地下接送系統”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長期“向下”探索、擺脫“思維窠臼”的必然結果。基層工作亦如繁雜的車流人流,只有保持“向下”姿態,沉深下實,才能打破常規、解難破題,持續輸出高效模式和成功樣板。

第一式:“眼向下”,以“問題導向”跳出“平面思維”。該校透過放學接送秩序混亂、嚴重影響路面交通的共性困擾,發現了地下車庫作為緩行脈絡“疏通關節”的可能性,並根據地面接送情況,提前預估了“地下接送系統”可能存在的雙向錯車擁堵問題,採用單迴圈模式,實現高效通行。這種發現問題、正視問題的眼光,和直擊“痛點”“堵點”“難點”的能力,既是黨員幹部宗旨意識的“試金石”,也是為民辦實事的“關鍵點”。若基層工作只是停留在平面思維,畫幾條“停車線”,立幾塊“指示牌”,則必然徒勞無功,甚至落入形式主義陷阱。只有實打實地“向下看”,才能真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邁出贏得群眾真心認可和點讚的第一步。

第二式:“腦向下”,以“因地制宜”打破“路徑依賴”。“地下接送系統”的成功範例,是立足於學校環境實況,因地制宜推出的解決方案,或許並不適合其他地情校情的學校照抄照搬,但卻向我們再次揭示了“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哲理。我們缺少的不是解難破題的辦法,而是打破路徑依賴、對症施策的“下沉式”思路。在基層,類似接送交通擁堵的“老大難”問題層出不窮,且村村各異、戶戶不同,最關鍵的是要有的放矢“向下想”,既要有借鑒他山之石的“共性”,也要有結合自身條件的“個性”,通過黨員幹部身先垂范,投身一線,千方百計尋找“金點子”,開闢“新路子”,真正讓鄉村發展行穩致遠。

第三式:“腳向下”,以“科學細緻”提升“人情溫度”。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地下接送系統”還有更多人性化舉措。當學生人臉識別通過閘機時,“離校資訊”也將通過短信實時同步至家長;當家長不能及時趕來時,學生等候專區的書桌椅、圖書角、乒乓球桌等暖心設施也給了孩子們一片天地。“民為邦本”,四字爾爾,重若泰山。基層是政策落實的最末端,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廣大黨員幹部應始終秉承一份“人情味”,學會“向下走”,走到群眾身邊去,讓察民情更多一些、體民意更真一些、解民憂更實一些,把實事辦到點子上,好事做到心坎裏,努力用時時“在路上”和常常“在現場”,滿足群眾的天天“好心情”。(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