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週刊》3月20日(提前出版)一期刊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密碼解讀 十大優勢換道超車超越美國》,作者為黃傑。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兩會的關鍵詞,但它的內涵為何?與美國式的現代化又有何分別?

過去百年,中國曾經仰望美國,認為美國的發展是中國“理想的彼岸”。但隨著中國國力提升,國內生産總值(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中國發展突破了美國模式,另辟蹊徑,換道超車。哈佛大學阿什民主治理和創新中心的調查發現,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高達九成多,人民對於未來充滿樂觀。而反觀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逾六成美國民眾對國家未來感到悲觀,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式現代化的十大特色,也是中國的十大優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自我期許,同時也響應歷史的呼喚,結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中共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階段繼續堅持符合國情的發展路徑的總體論述。以下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十點優勢的綜述。

1.建構高品質發展體系,攀登高附加值産業鏈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大國,擁有完整的製造業産業鏈。中國不再只是依靠勞動密集與低薪,而是往更高附加值的産業體系發展,建設高科技、高品質、高開放程度、技術完整自主的創新型工業體系。

中國拒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自己的産業升級發展路徑,這也可以被理解為新一代的工業化,在清潔能源、核能、電動車、新型交通、船舶、裝備製造、電子、通信、新材料、物流體系、太空技術、資訊化和智慧化産業等領域,成為擁有自主技術的創新型工業化強國。

2.建設先進基建,物聯網接通全國經濟

過去十年,中國被譽為“基建狂魔”,在傳統基建以及新型基建領域獲得重要成就,也打造了高科技智慧物聯網、能源和通信體系。

3.重視經濟正義,共同富裕及鄉村振興

在中國式現代化之下,市場經濟與國家計劃經濟相結合,國家計劃經濟規模巨大,能夠實行自由市場所做不到的再分配和因勢利導的刺激和扶持政策。中國政府動員大量人力到鄉村,挨家挨戶地考察居民收入狀況,動用資金和創意為最貧窮的人增加收入,實現全民脫貧(極端貧窮),並且向著更進一步的經濟正義,即共同富裕及鄉村振興的目標進發。

4.重視人才教育,實施科教興國

要建構高科技工業體系,科學人才教育和專才教育是重點,對此中國領導人強調“科教興國”。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理工科人才,他們將會加入新型産業體系。

5.倡導地域平等,凝聚國家認同感

以今年兩會為例,中國體制的決策層構成,從設計上就不對某一地方傾斜,實現地域平等。國家推出不同的區域發展計劃,把區域化變成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如長三角、珠三角、大灣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等,讓經濟較好的地方拉動發展,實現一種較平均的模式。而恰恰是因為國家政策在總體上是兼顧和公平的,這同時讓中國人對國家整體的認同感偏高。

6.黨內自我糾錯能力強,舉國體制執行力高

中國的政治體制與西方的議會制民主從根本方向上就很不一樣,在西方制度的設計中,由於反對黨和執政黨在選舉上直接競爭,變成一場零和博弈的利益爭奪。

中國的制度很不一樣,政黨之間的關係是合作,而制衡的方式是經過共同協商的過程。即使出現施政錯誤,實踐中也有強大的改正能力,而且有一個自我修正錯誤的傳統。

7.民生施政高效穩定,民眾的安全感高

數據顯示,中國民眾安全感由2012年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8.自主開放知識體系,反思西方中心主義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些是知識界的當務之急。

除了馬克思主義近年不斷“中國化”,大量研究人員投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版工作之外,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都出現了很多原創的研究和數據以及案例蒐集。

9.對外不干預政策,獲得國際信任

中國長期奉行外交上的不干預政策,真正為世界帶來和平,並獲得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信任。

伊朗問題長期被認為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但在中國的斡旋下,竟然成功把世仇的沙特和伊朗拉到復交的路上,這是中國主張和平、得道多助的最佳例證。

10.實踐多極主義,創造平等與穩定關係

中國通過多個合作機制,非常穩定地向世界上多個國家釋出善意、資金、援助、技術,為它們建設基礎設施,為它們創造發展的條件,這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可。這和西方在很多地區製造的混亂、戰爭,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多邊協商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中國經濟外迴圈的穩定性,不用只是依賴歐美市場,而是有更多選擇,這也為中國自身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