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15日刊登題為《潛艇交易考驗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平衡之舉》的文章,作者是邁克·徹尼。全文摘編如下:

購買美國核動力潛艇的協議是美國及其盟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對抗中國的一項措施,在澳大利亞處理與北京剛開始改善的關係之際,這項協議給澳大利亞出了一道棘手的平衡難題。

北京一直明確反對澳英美聯盟的這一計劃,稱這反映了典型的冷戰思維。北京還聲稱,這破壞了限制核武器擴散的國際協議,並認為這實際上會助長軍備競賽,破壞地區穩定。

澳大利亞正試圖在與美國的密切關係和與中國的關係之間取得平衡。中國不但購買澳大利亞的大部分鐵礦石,還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在疫情期間陷入外交爭端後,堪培拉和北京最近剛剛開始修復關係。

雪梨智庫洛伊研究所常務董事邁克爾·富利洛夫説:“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外交政策任務。既要通過發展我們的能力和加強我們與美國的聯盟來保證安全,又要尋求與中國合作,兩者如何兼得?”

澳大利亞和中國剛剛結束兩國關係史上一段非常動蕩的時期。去年5月大選後上臺的澳大利亞現任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尋求重啟對華關係,並表示將以“有競爭無災難”為目標。

上月,澳大利亞貿易與旅遊部長唐·法雷爾表示,澳大利亞煤炭再次運往中國,北京已解除對木材産品的限制。他説,就連澳大利亞的一家龍蝦工廠也在準備向中國銷售産品。法雷爾在幾天前還表示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

澳大利亞農林漁業兼應急管理部長默裏·瓦特上周説:“現階段只邁出相當小的步伐,但這是非常積極的步伐。”

雪梨科技大學澳大利亞-中國關係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澳大利亞官員此前避免在一些關鍵講話中明確批評中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澳大利亞外交部負責“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副部長理查德·莫德在談到澳大利亞現任領導人時説:“他們認為澳大利亞能夠與中國對話非常重要。他們認識到兩國關係中的根本分歧,但認為中國不會消失,我們必須找到應對的辦法。”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的數據,2022財年澳中的雙向貿易實際上增長了約6%。這凸顯了兩國經濟仍然相互依賴。許多中國留學生還在澳大利亞的大學就讀,支付了豐厚的學費,而中國遊客前幾年一直是澳大利亞旅遊業的福音。

莫德説,最近的潛艇聲明“很可能不會再次破壞整個澳中關係。但更深層次的一點是,在兩國相互衝突的目標中存在著這種根本性的緊張,這是很難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