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何首提全球文明倡議

發佈時間:2023-03-17 13:36:4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梁曉輝 張素  |  責任編輯:吳亮
分享到:

(近觀中國)習近平為何首提全球文明倡議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梁曉輝 張素)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5日舉行的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繼向世界提供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兩大公共産品後,習近平為何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分析認為,或有三重意涵。

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併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一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次對話會以“現代化道路:政黨的責任”為主題,習近平詳盡闡述中國式現代化,同時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他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中説,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統計,在習近平此次講話中,“文明”是出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之一。

談及文明與現代化的關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學斌指出,現代化是每個國家必須經歷的階段,要走好現代化道路,既要有內生的創新力量,同時還要不斷借鑒他者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明的交流互鑒,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亦將自己的現代化放置於人類文明的維度進行考量,並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孫興傑指出,人類已經進入到全球化時代,各種文明已經進入同一時空,通過交流與對話形成共識,已經成為全球性文明的必然且必要之路,也有助於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各國人民互相了解、彼此親近、共同進步。

二是中國文明觀的最新表達。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與外界互動,依然為世界關切。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也是中國文明觀向世界的再次集中説明、表達。

在講話中,習近平以四個“共同”闡述全球文明倡議,核心要義包括: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孫興傑認為,這一倡議既是歷史的,傳承了中華文明所一貫強調的兼收並蓄、立己達人的思想;也是現實的,對新時代中國所表達的一系列文明觀進行了有機整合。

近些年,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中國的文明觀,例如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博鰲亞洲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等,留下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論述:“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此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習近平再次表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孫興傑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回答了世界對於新征程上中國走向何方的關切,中國仍將致力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三是以中國方案廓清文明迷思。

與世界在發展、安全方面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一樣,當今世界在文明領域的認知,也出現了一些偏差。一些國家和政客鼓吹“文明衝突論”“種族優越論”等,試圖製造更多偏見、隔閡與仇恨。

在此背景下,全球文明倡議,也被視為是廓清文明迷思的中國方案。

倡議中,習近平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有助於各國在這個非常微妙又充滿風險的時代,能夠敞開胸懷,高品質、良性地交流互鑒,打破西方所謂‘文明衝突論’等的迷思。”王學斌説。

這一倡議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援。例如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參議員、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就向媒體表示,西方選擇渲染“文明衝突”論調,一味抬高自身文明的話語體系,既傲慢又容易引發衝突和對抗。與之相反,中國尊重持不同理念的政黨和政治組織,願意通過平等對話和相互了解來促成合作。

“中國的努力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選擇,創立具有包容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發揮建設性作用。”侯賽因説。

有評論亦認為,從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世界也看到一個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具影響力的中國,為實現更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