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習近平全票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是習近平進行憲法宣誓。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習近平:眾望所歸引領中國新征程
新華社記者
去年10月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後,習近平今年3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繼續當選國家主席、國家中央軍委主席,把舵中國這艘巨輪駛上新的航程。
他在人代會閉幕會上發表講話説,“這是我第三次擔任國家主席這一崇高職務”,“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10年前習近平曾在同樣的場合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如今,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習近平率領的中共執政團隊新的奮斗方向和目標已然明確。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採訪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向在場的中外記者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把這個走向描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他今年2月在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的闡釋,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百年探索和艱辛實踐的成果。
習近平出生於1953年,從1974年入黨並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算起,他擔任過中共幹部序列中幾乎各層級的職位,經驗豐富,政績卓著。他也是首位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海外輿論稱,自2012年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帶領中國走上了一條雄心勃勃的道路。法新社在報道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的消息時,引用德國前駐華記者佳傑斯的話説,習近平富有遠見,他要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
一、引領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堅強核心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習近平還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陜北一個小村莊當農民,生活十分困苦,經常幾個月吃不到一頓肉。他後來回憶,正是在陜北,“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從那時候他就立志:“要為人民做實事!”
後來他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奮鬥。習近平在上世紀70年代末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軍委辦公廳擔任國防部長的秘書,3年後他主動申請到基層工作,來到貧困的河北正定縣任職。當時他的許多同學都出國賺錢去了,他也不是沒有條件出去,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選擇了當人民公僕的路。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2年習近平擔任總書記時,中國還有約1億農村貧困人口。就任後不久出京考察,他來到貧困縣河北阜平,坐在炕上,拉著農民顧成虎的手説,來你們家裏看看,了解你們的生活,看看中央還能為山區老鄉們再做些什麼。他伸手輕捏顧成虎穿的大衣的袖口,跟隨行人員説“你看他這個衣服還破了”。
“要不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脫貧可能會更難、時間更長。”曾由福建省委組織部派出在寧德下黨鄉下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曾守福説,“我2014年剛到這裡時,總在思索如何學習他的工作方法,找到幫助鄉親們致富的路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赴下黨,路走不通就砍掉荊棘過去,看到貧苦農民,就掏出自己的錢給他們,併為鄉里修水電站和公路。
2013年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戰略,隨後向全國農村派出25.5萬個駐村幫扶工作隊,總共有300多萬名像曾守福這樣的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點對點幫助貧困農民。習近平也50多次考察調研扶貧工作,包括遍訪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向世界宣佈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會前,習近平等會見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個人獲得者和因公犧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親屬代表等。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向世界宣佈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中國在減貧速度上明顯快於全球,也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習近平面臨的另一項艱巨任務是反腐。2012年擔任總書記伊始,習近平就告誡“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
有媒體總結了他在10年反腐中常説的一些“狠話”:“什麼都要靠關係、搞門道?”“有的熱衷尋求政治靠山、架‘天線’。”這斥責的是跑官要官。“保命錢成了‘買官錢’,惡行令人髮指!”這是指有些官員挪用社保基金為自己“買官”。“別想裝糊塗、當好人。”這是要求黨委和紀委的負責人不能對當地腐敗視而不見。“不就當了一個財物保管員嗎?”習近平這樣描述那些貪腐官員,被查處後,他們不得不交出貪污或受賄所得、藏起來不敢用的錢財。“有的領導幹部不知哪來的神通。”他要求從嚴處罰持有多個身份證或外國綠卡的官員。
這些話不是説説而已。中共十八大後不到1個月,習近平即打響反腐第一槍。10年間,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身居高位的“老虎”落馬,立案審查調查中管幹部553人,處分廳局級幹部2.5萬多人、縣處級幹部18.2萬多人。逃到國外的貪官,被他發起的“獵狐”行動追回成百上千人。2018年12月他宣佈“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
習近平表示,“反腐永遠在路上”,並將“自我革命”總結為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中共二十大後,反腐腳步一刻不停,又有近20名中管幹部接受審查調查或受到處分。
2023年1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在今年初的中紀委全會上,習近平又督促堅決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堅決防止領導幹部成為利益集團和權勢團體的代言人、代理人。
接受採訪的一些高級幹部記得,習近平曾給他們講述紅軍長征途中一個管被裝的軍需長寧可穿著單薄的舊衣服凍死,也沒有自己先穿暖和一點,以此勉勵大家堅決同特權思想作鬥爭。
脫貧和反腐的成功使習近平贏得了黨內和民眾的高度支援,但這不是他獲得全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全部理由。10年間,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得以解決,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得以辦成。從消除黨、國家和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到讓14億多人口大國走出疫情大流行等,都有習近平作為核心的決斷和引領。
這期間,國家穩步長足發展,並且邁向“高品質”,逐漸“由富至強”。中國經濟年均增速6.2%,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兩倍多,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從39800元升至81000元。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從2012年的11.3%增長到18.5%。糧食生産連年豐收。
以前人們在形容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時説,“10億雙襪子才換來一架波音飛機”。如今中國有了自己的大飛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居全球第二,新能源汽車産銷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徐工集團技術人員單增海還記得2017年習近平來考察裝配車間的情形,當時他站在人群裏,看見習近平登上一輛全地面輪式起重機的駕駛室,撫摸觀察,詢問細節。
“在當時那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實體經濟裝備製造業發展壓力還是蠻大的。但總書記講的話,給了我們莫大鼓舞。他講,中國絕不能脫實向虛,經濟要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我聽到之後就記得非常深。”單增海説。
2023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在這次兩會上,習近平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單增海代表剛一發言,習近平就認出了他,“你今天在代表通道接受記者採訪了吧”,“我看到了”。單增海告訴習近平:“2017年您考察徐工時乘坐的220噸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指標已達到全球第一,國産化率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習近平問:“你們起重機裏面的晶片,是國産的嗎?”單增海回答:“全是國産的。”
10年中,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同時,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
最近中國出臺了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部署“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就近獲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江蘇鎮江世業鎮衛生院院長胡小忠説,習近平曾在2014年來到他所在的這家位於長江江心洲上的基層衛生院調研。世業鎮有5個村,常住人口1萬多人,老年人佔了一半以上,看病主要靠島上這家唯一的衛生院。
“記得總書記當時問得特別仔細和具體:‘衛生院能做哪些手術?’‘慢病患者如何管理?’他説‘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還要求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胡小忠説。
近年來,世業鎮衛生院擴建了門診樓,增加了床位和醫療設備,對全鎮2000多名慢性病患者進行規範化管理,還向村民發放血壓血糖測量儀。記者採訪中發現,全國很多鄉鎮衛生院也都像世業鎮衛生院這樣得到了改善。
沒有習近平的決斷,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歷史性變化。中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連續9年下降,累計降低57%。習近平宣佈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拍板中國加入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
在習近平推動下,中國率先批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一全球最大自貿協定,自貿試驗區從1個增至21個,整個海南島成了自由貿易港。
習近平倡導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帶領黨和人民克服現代化征程上的艱難險阻。他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鼓舞中國人,為中華民族固本培元。從於都到遵義至延安,他遍訪革命聖地,汲取突破重重包圍的精神動力。他總結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社會團結奮鬥的正能量。
他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次他説:“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絕對是沒有前途的!事實上,外國人也跑到我們這裡尋找素材、尋找靈感,好萊塢拍攝的《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們的文化資源嗎?”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意味著,習近平把制度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説“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他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均作出部署,在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他拍板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寫入黨的文件,並領導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將每一個擔任公職的人納入監督之下。他大刀闊斧建立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聯不起來”的問題。
中央八項規定是習近平2012年底領導制定的一項要長期堅持的制度。它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當時很少人預見到,公款吃喝等中國官場的“老大難”問題,竟然出現如此明顯的改觀。他還主持人才制度改革,使一線科研人員能夠獲得智慧財産權收益獎勵,並建立更好的培養、評價、流動等機制。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習近平説:“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對我來説就是責任,我要用畢生精力和全部生命來回報黨和人民的信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黨內人士説,“兩個確立”是新時代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歷史經驗、最客觀實踐結論,是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習近平繼續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使中國的未來發展更加具有方向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他們認為,“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任職規定保持一致,是符合我國國情、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設計,是保證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三位一體’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有利於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有利於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全票當選國家主席是今年兩會的重大成果,體現了‘兩個確立’是人心所向、偉業所需。”參加選舉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説。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認為,選舉結果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心願,為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提供了法律和組織保障。
10年中最為矚目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學習中共二十大精神,尤其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當下全黨全國全軍的首要政治任務。
中共理論界人士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個科學理論體系為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構建了系統化的頂層方案和操作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可爭辯的行動指南”。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曆史陳列》。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中共二十大後,一批“新面孔”走上重要領導崗位。習近平勉勵他們努力工作,不負人民厚望。這些幹部中既有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也有新任各部委主要負責人,還有各省區市領導班子換屆後的“一把手”。
習近平要求領導幹部們牢記“國之大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克服本領恐慌,打破思維定勢;要攻難關、防風險、抗打壓,不能搞“擊鼓傳花”。
據熟悉情況的黨內人士介紹,中共二十大後的新任高級領導幹部具有很強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有在新征程上進行鬥爭的精神、本領和實際經驗。
軍隊也完成了新老交替,産生了新的中央軍委領導班子、新的國防部長等。中共二十大閉幕後半個多月,習近平來到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視察,要求“全面加強練兵備戰”。他多次強調“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今年人代會上,習近平連續第十一年到解放軍代表團,要求推進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貢獻。
2022年11月8日,習近平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習近平認為,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
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説:“特別要強調的是,治理我們這樣的大黨大國,如果沒有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如果沒有全黨全國思想統一、步調一致,什麼事也辦不成。”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把全黨凝聚在一起的領袖魄力,是我們排除萬難衝刺現代化下半程的主心骨。”全國人大代表、延邊大學校長蔡紅星説。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不少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易滋生動亂,經濟快速發展與政治社會穩定難以兩全。一些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與其缺乏政治權威有關,執政團隊為人民考慮不夠,無法保障法律和秩序、財産權、法治及政治穩定,便無法促進投資、增長、商業和國際貿易。中國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執政者的合法性不僅來自於票選,更源於國家大政方針不受暫時環境波動而改變、經濟社會保持長期穩定發展,而使民眾得到實際好處。
近年西方民意調查機構和中國統計部門的調查有比較一致的結果,中國民眾對中共和政府的支援率達到95%。這在各大國中排名首位。
中國的穩健發展也與中共執政團隊重視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有關。習近平認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10年發展積累的物質基礎、制度保證和精神力量使中共領導層信心倍增,但習近平警告,“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既有美西方極限施壓,也有新冠疫情後經濟能否快速恢復的挑戰,以及深水區改革的利益博弈等。
習近平要求用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他在中央黨校給300多名高級幹部授課時説:“歷史反覆證明,以鬥爭求安全則安全存,以軟弱退讓求安全則安全亡;以鬥爭謀發展則發展興,以軟弱退讓謀發展則發展衰。”
繼2018年後,習近平發起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作管理上更加高效。
“從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到組織路線,習近平帶領黨中央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應對新征程上的挑戰作了充分準備。”劉靖北説。
二、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行穩致遠的掌舵人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使中共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平臺。這也意味著中共二十大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部署正在習近平領導下堅定不移風雨無阻地全面展開推進。
根據媒體報道,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提“中國式現代化”是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他説,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目標已經實現。在那次全會上,習近平領導制訂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衝刺的“十三五”規劃。6年後,習近平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這一目標實現。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習近平不斷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他在中共十九大上定下“時間表”,作出建成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安排;他在中共二十大上給出“路線圖”,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徵的歸納——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讓這一概念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習近平在2月初的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進一步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方略作了系統闡釋,稱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他有很強的現代化思維和行動力,從他豐富的履職經歷來看,從內陸到沿海,從地方到中央,他每到一處都打開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是改革開放的積極開拓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4卷)英文版外籍改稿專家大衛·弗格森説。
在新征程上,2023年的任務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良好基礎,而未來5年被稱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了5%左右的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這比去年因受疫情影響的實際增長率3%提高兩個百分點,意味著中國一年要新增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
習近平指出,要實現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目標,必須在提高品質效益基礎上保持合理經濟增長,同時中國也有這樣的現實能力。“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他説。
31個省區市也公佈了新的增長方案。上海將目標定在5.5%,新疆、西藏則分別達到7%左右和8%以上。
“中共二十大後的突出變化是對促發展的共識更強了。”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王向明説,“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這是習近平在東湖新城社區考察時,向在家隔離居住的居民揮手致意、表示慰問(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一個重大變化是抗疫策略的調整。3年多來,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習近平去年11月初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作出進一步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決定。3個月後,他再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宣告中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説,中國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很可能是2023年最重要的全球增長動力。德國《明鏡》週刊的文章稱,中國防疫政策的調整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更加樂觀。
2022年10月26日下午,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蘋果園同老鄉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第一次外地考察途中,走進陜北南溝村一個果園,問果農一天能掙多少錢,收入有多少,家裏情況怎麼樣,孩子們都在幹什麼。“摘蘋果有什麼技巧?”他指著樹上的蘋果問,並隨著果農趙永東的示範摘了一個紅紅的大蘋果。
在村裏蘋果洗選車間外,老百姓圍著習近平站了一圈。“見到總書記像見到親人。他最關心的還是群眾有沒有富起來、生活過得怎麼樣。”南溝村駐村幹部張光紅説。
春節前夕,習近平同東西南北中六地幹部群眾視頻連線。他問四川一個搞旅遊的羌族村的村幹部,遊客多不多、村裏收入怎麼樣,聽説去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4萬元,説:“不錯咧!”遊客魏卓與習近平聊她的旅遊感受,説當地臘肉好吃。“總書記讓我多吃一點。”魏卓説,“我感到他非常牽掛鄉村的發展、老百姓收入的提高。”
2023年1月18日,習近平在北京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李濤 攝
在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告訴隨行幹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並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鄉村振興關鍵要看産業。習近平説,曾看過一個關於“培養一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後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産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
中國式現代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本人是深入了解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的表率。過去10年他百餘次到基層考察,走村進巷訪貧問苦、了解實情。有次他一早從北京出發,到重慶山區已是傍晚。習近平和老鄉在院子裏坐下,他説:“我坐飛機、坐火車、坐汽車,換了三種交通工具到你們這裡。我們見見面,聽你們還有什麼要跟我們説的。”還有一次,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上説:“你們各級領導也唬不了我,我就是從貧困地區出來的,那什麼樣子我都知道。”
習近平今年1月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的主題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指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經濟迴圈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準的自立自強。習近平指出,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這是習近平2015年10月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來的,被稱作“新發展理念”。習近平説,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與之相悖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首要的就是創新。習近平督促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要全面提升産業體系現代化水準,既鞏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傳統優勢産業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他2月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聚焦基礎研究,要求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全國人大代表、機器人企業新松公司總裁張進記得習近平幾個月前來公司考察時的情形,“在裝配調試車間,他幾乎走一步停一步,一路發問,尤其對用在汽車總裝生産線上的移動機器人和半導體行業用到的真空機械手等企業自主研發産品顯示出濃厚興趣”。習近平告訴年輕工程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靠的就是自主創新。他問員工:“‘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還多嗎?”他要求“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
習近平反覆強調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並於1月派出一名副總理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告知世界中國搞計劃經濟是根本不可能的。2月,一項涉及資本市場全局的重大改革出臺,將註冊制推廣到全市場和各類公開發行股票行為,這有利於更好按照市場機制原則配置資源。同時,習近平對防止金融、房地産和地方債務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了部署。
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進一步要求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包括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以及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他指示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看望了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他告訴民營企業家,中共中央“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鼓勵他們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大膽發展。
“我是一貫支援民營企業的。”曾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福建和浙江工作20多年的習近平説。
中國民營企業在過去10年不斷發展壯大。根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2012年,非公企業僅佔中國百強上市公司總市值的約10%。到2022年底,該比例上升到40%以上。
繼完成10年前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任務後,習近平説今年要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同時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包括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並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2021年,中國關稅總水準已降至7.4%,低於9.8%的入世承諾。中國還將對62項資訊技術産品的最惠國稅率實施第八步降稅,調整後關稅總水準將再降0.1個百分點。被稱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計劃將今年線下展位增加到近7萬個。習近平倡導舉辦的進博會、服貿會和消博會的規模預計還將擴大。“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的車輪在加速轉動。
2022年11月4日晚,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共創開放繁榮的美好未來》的致辭。新華社記者 高潔 攝
諸多跡象顯示市場信心在不斷恢復和增強。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2.6%,為近11年來新高;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升至56.3%,連續2個月位於景氣區間。各地工程項目集中開復工,建築業施工進度加快。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美麗中國建設,從文藝創作到精神文明,習近平都作了新部署。他在去年11月宣佈中國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並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他在兩會上詢問太湖水質如何,還有沒有藍藻。他號召人們繼續向雷鋒學習。他勉勵藝術家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習近平十分關心青少年成長。在兩會上,他強調要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他還回憶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我也是戴著紅領巾過來的。因為上學早,第一批入少先隊沒有發展我,還哭了鼻子。後來當上少先隊旗手,熱血沸騰。”
2019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必然要求,習近平提出“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要求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他説,要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活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習近平是理想主義者,也是實干家。他清醒、務實、果斷,有大局觀和系統觀,擅于化危為機,能夠一張藍圖繪到底。”浙江一位曾與他共事過的幹部説。
三、一切為了人民並依靠人民的無我擔當者
曾與農民一起挨餓、跟他們一道挑糞種地的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時就把“下訪”定為一項制度,走入民眾中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為他們排憂解難。
這是1983年,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新華社發
擔任總書記後他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到田間地頭車間店舖,跟大家一起交流。他也花很多時間給基層民眾回信,包括少數民族村民和中小學生。
有次習近平到北京衚同裏一戶人家做客,一起包餃子。臨走時習近平説,其實他特別願意跟老百姓“聊聊天兒嘮嘮嗑兒”。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他異常忙碌,“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習近平説。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在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衚同,同朱茂錦一家人包餃子、聊家常。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他經常這樣説。
3月5日下午,習近平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他的西裝外衣口袋上佩戴著和江蘇團其他140多名代表同樣款式的紅色出席證,上面印著國徽、姓名和出席證號。習近平與其他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討論國家事務。
在今年不到10天的兩會會程中習近平3次到團組。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間,他53次到團組審議討論,與約400位代表委員面對面交談。
習近平曾問來自湖南湘西的代表,貧困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問吉林代表團地區産業發展“白雪換白銀換來了嗎”。他惦記曾經考察過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聽聞村裏土炕換成了電熱炕,還細問“村民們的電熱炕是什麼樣的”。
熟悉中國政治的人把領導人在兩會上與代表委員交流互動、共商國是視作中國式民主的一種程式和體現。習近平強調得最多的事情之一便是: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他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説:“中國這麼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要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
年初,習近平全票當選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與他一同當選代表的還有2900多人。一線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比上屆要高,農民工代表人數也增加了。
2021年11月,習近平參加北京市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投票,用自己的選民證拿到選票,寫票後,投入票箱。中國最近一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在去年6月底全面完成。這次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涉及10.64億選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層民主選舉之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大代表履行著從制定法律、監督政府及司法機構到選舉國家領導人等職責。
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董彩雲是人口只有兩萬多的保安族的代表。4年前,她在人代會上提出新修一條高速公路、讓該族一個聚居縣能更快發展的建議。她的建議得到了其他代表的認同,到現場參加討論的習近平也作出回應,請有關部門研究。後經交通部門論證,這條高速公路投入建設,預計今年完工。“這條路寄託著家鄉人民對現代化生活的嚮往。”董彩雲説。
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職工權太琦是十二屆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提出的關於交通運輸的多個建議被採納。她在5年前選舉國家主席時,投了習近平一票。“選他當主席是因為我覺得他靠得住,是一位真正為人民著想的領導人。”
她回憶,有次在習近平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她在發言中提及,汽車客運中因為沒有預留座位,免票上車的兒童一多,往往造成超員問題。習近平很關心這件事,説:“汽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啊!”他當即現場進一步了解情況。會後,針對權太琦反映的問題,政府部門經過論證,出臺了更加符合實際的運營方案。
“習近平跟我們基層代表講話時,語氣在句末總是上揚,帶著商量的口吻,‘是不是這樣?’‘這樣好不好?’”權太琦説。2021年兩會期間一個晚上,人代會召開預備會議,權太琦又一次見到習近平。她上前向他提起當年互動情景,但當時現場擠滿人,習近平説“有什麼事咱們回頭再説”。當天夜裏11時許,她接到習近平囑託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問她有什麼建議要提,有什麼問題要説。
習近平認為,民主是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但必須符合國情,中國的民主不應該與西方民主一樣。他把中國式民主概括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稱其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習近平説,民主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2021年11月5日,習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選區懷仁堂投票站參加區人大代表選舉投票。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不容忍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挑戰。一位親歷者回憶,在2014年1月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面對全體中紀委委員和各省紀委官員,用很多時間講衡陽賄選案,連聲追問六個“到哪兒去了”:“這裡面的共産黨員到哪兒去了?”“市委和市政府到哪兒去了?”“當地人大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到哪兒去了?”“當地的紀委到哪兒去了?”“這些人的黨紀國法觀念到哪兒去了?”“這些人的良知到哪兒去了?”此後,習近平又至少兩次提到這一案件。衡陽賄選案中,467人受到責任追究。
在華美籍媒體人伊谷然評價習近平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時説,中國的民主是基於“人民至上”原則的民主。通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滿足人民的需要,民主落到了實處。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常常令外國人驚嘆的是,它在一個國家覆蓋的人口規模自歐洲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習近平説,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
習近平在2019年曾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來表達他的履職信念、追求和決心。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意味著依法治國踏上新征程。習近平説:“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他説,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中共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法治建設等內容專章單列,並作出重點部署。去年底,習近平發表署名文章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40週年。他要求,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並強調“依憲立法”。
人代會上,習近平和其他代表一同投票,通過了關於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明確了合憲性審查相關要求。“全過程人民民主”首次被寫入這部被稱為“管法之法”的法律。
2018年,習近平成為第一位在憲法前宣誓的中國國家主席。今年他再度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鬥!”
四、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動力的大國領導人
疫情以來習近平更多“雲外交”,從去年下半年起,他恢復了頻繁的線下外事活動。中共二十大後,他出訪東南亞,參加G20峰會、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赴中東,出席首屆中阿峰會、中海峰會。
參加多邊會議期間,習近平會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南韓、日本、印尼、沙特、埃及、伊拉克等數十個國家的領導人,日程安排常常白天連著夜晚,一天很少休息。現場外國工作人員也感慨:“中國的習主席真是太忙了!”
除了兩次出訪,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還在北京接待了多國政要,分別來自越南、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德國、古巴、蒙古國、寮國、俄羅斯、菲律賓、伊朗、白俄羅斯……有的是首次訪華的“新面孔”,有的是多次見面的“老朋友”。
10年來,習近平反覆告訴外國友人,中國新發展將為世界帶來新機遇,為動蕩的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他表示,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9日下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題為《弘揚中阿友好精神 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的主旨講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世界盃賽程已經過半,現在是八強,今天晚上就有一場比賽。”在中東之行期間會見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時,習近平用了一段輕鬆的開場白。
塔米姆埃米爾感謝世界盃的“中國貢獻”。他説:“中國企業承建了卡達世界盃主場館,兩隻大熊貓抵達卡達為世界盃增添了喜慶氣氛。”
塔米姆埃米爾提到的是首都多哈附近的盧塞爾體育場。它是2022年世界盃決賽舉辦地,被印在卡達發行的紙幣上,是“一帶一路”的標誌性成果。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5日,習近平出席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併發表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步入會場。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10年前提出的。它的另一最新成果是印尼首條高鐵建成。出席G20峰會後,習近平與印尼總統佐科共同視頻觀摩雅萬高鐵試驗運作。這條中印尼共建鐵路將進一步便利人員和貨物的往來,提高人民收入。
10年來,全球已有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加入“一帶一路”大家庭。合作項目使中外雙方受益。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在中方參與經營後從瀕臨破産發展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
“一帶一路”倡議和實踐是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體現。這一理念已載入黨章和憲法,也寫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的重要文件。它代表了中國共産黨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追求。
“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代課題,共渡難關,共創未來。”在習近平G20峰會的這篇2500多字演講中,“發展”一詞出現40次,“合作”出現24次。
“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習近平反覆這樣宣示。他還説,只要堅持溝通、真誠相處,“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2月,伊朗總統萊希訪華。“中國已向世人展示,一個國家完全能夠在不搞擴張的情況下發展進步,並幫助其他國家發展。”他在出訪前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響應習近平的倡議,沙特和伊朗代表團3月上旬在北京舉行會談並取得成功。三國宣佈,沙特和伊朗達成協定,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這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了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
“我們是今年2月份見過以後,到現在時間實際上不長,但是不長的時間內,這個世界可又發生了不少事情啊。而且有些事情是重大事件,是一些重大變化。”習近平去年11月在巴厘島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説。
習近平對古特雷斯説,要看到世界上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都在加重,更要看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總是不可阻擋。
頗受關注的是G20峰會前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晤。去年11月14日,過去幾年因疫情只能通過視頻和電話方式溝通的兩國元首面對面坐在一起。會談採取了更節省時間的同聲傳譯,但仍持續了3個多小時,超過事先商定時長。
習近平説,“中美關係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拜登説,“一個穩定和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援‘台灣獨立’,也不支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習近平在與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會見中談到烏克蘭危機,強調中國主張停火、止戰、和談的立場。2月底,中國發表涉俄烏立場文件,提出切實保障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反對使用核武器等主張。
泰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敦·巴穆威奈表示,中國在維護多邊主義領域發揮了領導作用。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反映了中國正為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與和平而努力。
“習近平主席是一位為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願景和規劃的大國領導人。”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基思·貝內特説。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認為,習近平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能夠洞察未來。
五、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拓建設者
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時,電視觀眾和網友們從他身後書架上看到,中外文化歷史典籍交相輝映:有《中國通史》《全唐詩》《左傳》等,也有《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通史》《西方哲學史》《莎士比亞全集》等。2023年的書架上多了中國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的部分文獻,以及西方學者所著《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九大思考: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等。
以讀書為“最大愛好”的習近平喜歡思考歷史與文明問題,並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博物館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首次離京考察調研中,特意來到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他説對殷墟嚮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習近平觀摩有3000年曆史的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他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
習近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繼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後的又一重大創造,把共産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與中華民族千年理想相融通,讓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了價值引領、文化底氣和歷史支撐。
自青少年時期就熱愛古典文化的習近平從中華歷史中探尋中國人獨有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才能枝繁葉茂、歷久彌新。
他有次在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時提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2013年11月,他到孔子的出生地曲阜考察,次年又出席孔子誕辰紀念活動。2020年,他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望著檐上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2021年,他走進福建武夷山朱熹園,看到墻上印有朱子名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駐足良久。此前,他曾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借用這句話,詮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共二十大召開前一天,習近平批示勉勵“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組“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這個歷時17年、涵蓋絕大部分傳世國寶級繪畫珍品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由習近平親自批准,在他的持續關注中不斷推進。項目負責人張曦回憶,2015年5月,習近平到浙江考察調研,雖只在杭州停留一晚,還是抽出時間接見了他,詳細聽取了有關工作的彙報。
他在作中共二十大報告時論及中華文明智慧結晶,便有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
習近平倡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傳承了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他説:“這是對我們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我曾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生活多年,當時那裏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那時就認識到,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習近平曾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分享自己對於生態文明的理解。
習近平多次感嘆具有5000多年文明、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遭受的屈辱和失敗。他尤其深刻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才取得的重大成果。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出生的習近平親身經歷了當時國家一窮二白的狀況——正如他在一次研討班上所描述的“連日用的煤油、火柴、鐵釘都稱為洋油、洋火、洋釘”——他也親眼目睹毛澤東領導的人民共和國逐漸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造出“兩彈一星”。他親身參與到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中,那不是亦步亦趨簡單模倣西方國家,而是“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這一點習近平尤為強調。
習近平説,“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我國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他在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時,提出這是“人類文明新形態”。
學者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將用自己的方式,用與美國相當的疆域,使4倍于美國人口的中國人安居樂業、富裕幸福,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另一意義在於打破“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
在中共二十大後首次出訪之行中,習近平引用“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表明中國要繼續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表明,中國不能接受兩極分化的格局,而是要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好日子,不能把哪個群體甩出去不管。
在解決兩極分化這個千古難題的努力中,習近平提出了方案,既不搞“養懶人”的“福利主義”那一套,也不搞平均主義“大鍋飯”,而是堅持市場和政府相結合、效率和公平相統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
他在闡述“中國夢”時,一再重申“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齊頭並進。
學者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正努力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以資本為中心、週期性經濟危機、金錢政治、黨派紛爭等弊病,也防止讓人只追求物質享受、卻沒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成為社會學家描述的那種“單向度的人”,使豐富多彩的人性蛻變為單一的物質慾望。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言:“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那麼就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與世界都需要的禮物。”
習近平倡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這樣的禮物。他説,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化解人類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
不少人相信,中國式現代化會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鄭永年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實際上是以中國的方式來應對世界所有國家面臨的問題,它的活力源泉,首先主要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説,中國提出了一條以平等為核心的現代化新道路,將對世界産生巨大影響。法國國際問題專家布魯諾·吉格説,“中國的實踐正推動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觀點,比如‘什麼是發展’‘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好的國家治理’。中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習近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前景感到自豪自信,他説:“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2021年7月6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併發表主旨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但這並不意味著唯我獨尊,更無意導致文明的衝突。去年12月,習近平同歐洲客人會談時指出,中歐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同月,他在沙特報紙發表署名文章説,阿拉伯文明倡導中道平和,鼓勵包容互鑒,反對文明衝突,是底蘊深厚的文明;今年2月,他復信希臘學者,祝賀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指出各種文明是各民族歷史探索和開拓的豐厚積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深層指引。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説:“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習近平引用關於中國“睡獅”的説法,並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他提出,中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中國的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是中國的制度決定的,也是中國的文化決定的。在他看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價值,能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協和萬邦的邦交之道相融通。
“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中共二十大上被寫入黨章。中共理論界認為,這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步與高尚”。
習近平也謙虛地提出,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須面對被人們用西方發達國家的長處來比較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不足並加以指責的現實。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習近平説。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實幹者。”(記者王進業、孟娜、李志暉、許林貴、桂濤、張博文、姚雨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