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組數據引人矚目——2015年以來,北京企業對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企業投資次數累計超3.2萬次,投資額超1.6萬億元;2022年,北京企業對“通勤圈”“産業圈”投資次數均為2015年的2倍,對“功能圈”投資次數也達到1.5倍。上述三個圈層實現地區生産總值佔京津冀的比重超四成。(3月3日《經濟日報》)
早春時節,萬物復蘇。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拉開,北京新“兩翼”不斷呈現新面貌。與此同時,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9年來,這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三地”從此融為“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的“一大家”,共同描繪出一幅同頻共振的高品質發展壯麗畫卷。
歲月不負有心人,星光不問趕路人。經過9年的共同奮鬥,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不僅區域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而且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如備受關注的生態環境治理不斷提質,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現”轉變。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旅遊通航,永定河等五大主幹河流全部重新成為“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京張高鐵、京唐城際、京濱城際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同時,京津冀三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上,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持續提高。
京津冀三地之所以能有這樣顯著變化和成效,得益於9年來始終堅持落子有聲“一盤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拓展協作範圍,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是擺在京津冀面前的一道考題。近年來,三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融合,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匯聚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澎湃動力。但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在若干領域率先突破,也要進一步拓展協作範圍,久久為功。如在生態環境方面,進一步強化聯建聯防聯治;在産業發展方面,通過推進産業鏈融合,鞏固和優化一批上下游關聯度高、在國內國際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産業鏈條;在公共服務方面,進一步加強共建共用,尤其是北京市要積極推動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津冀延伸,讓京津冀三地人民共用改革發展紅利。正如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所表示的,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入全面深化實施的新階段,北京將著眼新征程新任務,攜手津冀乘勢而上、奮勇爭先,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出新的豐碩成果,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形成更多生動實踐。
落實各自定位,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也是三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主戰略、大戰略。因此,京津冀三地既要不斷拓展協作範圍,也貫徹落實好各自定位,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如河北要緊緊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全面落實中央疏解清單,全方位服務保障首批疏解的高校、醫院、央企總部項目建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把標誌性疏解項目打造成示範工程、樣板工程。同步加快承接市場化疏解項目,對標北京、對接國際,全面優化承接環境,確保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天津應牢牢把握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乘京唐、京濱高鐵開通運營的東風,深化“京東黃金走廊”共建,加快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高鐵樞紐站站前區建設,提升區域綜合承載力。北京市應發揮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優勢,提升科技研發成果産業轉化,助力高技術製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持續發力,為三地高品質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堅持改革創新,構建高品質發展新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燃新引擎的點火係。這些年,京津冀通過改革,強化體制機制頂層設計,構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佈局、組織模式和實施機制。如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改革部署,積極開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賦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天津市以“一枚印章管審批”為代表,著力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既讓一項項惠企便民的改革舉措先後落地,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新動力、新活力。河北借助京津科技創新優勢和高端産業擴容動能,紮實做好“承接對接”和“引商引智”兩篇文章,推動重點産業聚鏈成群,堅定不移地打造製造強省和品質強省。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356.9億元,累計超2100億元。天津引進北京投資新設機構1406家,新落地重大項目318個。河北省與中科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11家技術轉移機構共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中心等平臺。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面向未來,京津冀三地會繼續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下好高品質發展“一盤棋”,以實際行動繼續譜寫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篇章,創造協同發展新輝煌。(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