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一種特殊的地攤悄然興起,它既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沒有喧鬧嘈雜的吆喝,有的只是簡單的道具、救命的知識、滿腔的熱情。這就是部分城市街頭出現的“急救地攤”:一些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會在休息時間擺放急救地攤,為路過的群眾普及宣傳急救知識。從目前的社會反響來看,急救地攤獲得了群眾的熱切響應,不管是對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還是對提升社會的整體急救水準、生命安全意識都大有禆益。
制定政策引導,讓“急救地攤”有照經營。《論語》有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要讓“急救地攤”行穩致遠,首先就要正名,給急救地攤一塊正規的“牌子”。不正規的攤位,容易讓群眾産生抗拒心理,特別是在詐騙案件頻發的情況下,很容易被人誤解成新型詐騙。隨著“急救地攤”規模擴大,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渾水摸魚的人,利用“急救地攤”掩人耳目,幹著“挂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因此,有關政策制定主體要因時而動,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摸排,及時填補社會管理的空白領域,讓急救地攤擺脫“散兵遊勇”的狀態,形成“正規軍”的陣勢,讓群眾可以根據相關資質證照或相關標識分辨真假,打消心中的疑慮。
提供專業支援,讓“急救攤主”持證上崗。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急救攤主”加強自身的急救專業知識水準,十分重要。其一,急救講解是一項關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內容,建立急救知識體系和確定相關講解內容必須要有專業知識支撐;其二,各個“攤主”掌握的急救知識未必完整,偶爾也會出現群眾想要的和“攤主”能提供的知識錯配情況。此外,個人散發的模式,不容易形成規模效應,急救知識普及範圍有限。因此,有必要聯合相關專業機構,擴充志願者隊伍,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崗前培訓及後期的繼續教育培訓,探索“人人持證上崗”的可能,推動急救知識及時更新,完善科普內容和體系,儘量覆蓋日常應急所需。
做好宣傳推廣,讓“地攤模式”遍地開花。都説“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國人口眾多,急救知識普及率低,“急救地攤”的出現給普及急救知識提供了一種可行方式。要想讓“急救地攤”的風吹遍全國,宣傳工作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如微網志、微信、抖音等,發佈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等,讓更多人了解包括心肺復蘇、氣道異物梗阻、燒傷、溺水等“急救地攤”的內容和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邀請專家或志願者進行訪談或報道。再加上“急救地攤”的模式本身就是線下面對面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帶動急救的“地攤模式”不斷發展,讓“急救地攤”在更多地方出現,能夠受益到更多人群。(翁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