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3月12日電題:湖北黃石:生態復綠四十載 “石海”已然變“綠洲”
新華社記者王自宸
3月10日拍攝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潘志偉 攝
“種樹講究‘三埋兩踩一提苗’,這樣才能提高成活率。”陽春三月,在湖北省黃石市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二級平臺道路邊,大冶鐵礦老礦工肖萌正和同伴們一道栽植100多株刺槐樹苗,揮鍬鏟土、提水澆灌,動作十分嫺熟。
在礦山邊植樹,58歲的肖萌已堅持了近40年。他指著不遠處的一片蔥綠山頭告訴記者,過去,那裏是寸草不生的廢石場;如今,他種下的一株株樹苗已經連片成林。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所在地曾是大冶鐵礦的露天開採場。常年開採礦産,不僅將這裡的3座礦山挖成了落差400多米、坑口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的巨大採坑,採掘過程中剝離出來的3億多噸廢石也堆積成山,綿延達十多公里。
“天晴灰塵起,下雨泥漿流。”肖萌説,不僅採礦工人深受其害,周邊的村民也因廢石場時常發生山體滑坡、水土流失而苦不堪言。
3月11日,大冶鐵礦工人在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植樹造林。新華社發 (陳田浩 攝)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負責人閻紅勇介紹説,其實,早在大冶鐵礦重建投産之初,人們就預判到廢石場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並謀劃以植綠的方式加以整治,但這些廢石場的石頭硬度大、不保水、難固氮,一般植物很難生長。
閻紅勇説,當地技術人員歷經多年努力,終於發現根須豐富的刺槐抗旱和固氮能力強,能夠在這些岩石上成活。從那時起,大冶鐵礦職工與黃石幹部群眾一道,每年有數萬人來到這片廢石場種植刺槐。
“條件還是太惡劣,不是所有種下去的刺槐都能活。”73歲的大冶鐵礦退休職工吳方起説,為了讓樹苗能成活,大家先在廢石堆上挖一個大坑,在坑中墊上礦渣、肥料等,然後再種下樹苗,每隔幾天還要來澆澆水。“石頭縫裏種樹不容易,種失敗了一株,就補種兩株,每人每年都要種幾十株。”
40多年來,這片廢石場上先後栽下100多萬株刺槐,形成360多萬平方米的綠化復墾生態林,過去的“石海”已然變成了“綠洲”。
“過去銷礦石,現在‘賣風景’。”閻紅勇説,如今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年均吸引遊客30多萬人次。特別是每年槐花盛開季,香槐雪海與人山人海相映成趣,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紛紛前來觀賞“石頭上種樹”的生態奇跡。
閻紅勇説,這幾年,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遍地開花,礦山變花園、設備變景點、礦工變導遊,景區開發力度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越發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