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糾紛找誰調解?辦公證如何更省心省力?經濟困難者如何申請法律援助?……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事關老百姓對全面依法治國的切身感受,是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微觀目標。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熊選國接受中國之聲兩會高端訪談《會裏會外》專訪時説,2018年以來,全國積極推進“減證便民”,已累計清理取消各種證明事項達2.1萬多項;全國46個“無律師縣”通過設立律師事務所分所已基本摘帽;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已從曾經的百分之二三十,提高到審判階段基本全覆蓋。目前我國各類法律服務機構76.5萬多家,專業法律服務人員388.6萬人,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57萬個,每年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各類服務1800多萬件次。
熊選國透露,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律師群體有43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動完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現代化與法治化的關係是什麼?怎樣以法治化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怎樣實現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摘帽後的“無律師縣”如何能建立一支長久、穩定的本地律師隊伍?……訪談中,熊選國既回答了主持人的提問,也直面了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困惑。
以下為您帶來部分訪談實錄。
以法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滿足普通人立法需求
記者:如何推動法治政府建設?
熊選國: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工作和主體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也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具體要求。
一是加強政府機構的職能職責體系建設。
二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將綜合執法下沉到鄉鎮級別,人隨事走,保證鄉鎮的執法力量與執法素質。
三是推進行政執法。建立一個統一的、完善的行政執法協調監督體系。
四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出臺規範性文件,涵蓋公平競爭、保護産權等多項內容。
五是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示範創建,一手抓法治督察。
記者: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和普通人的關係是什麼?
熊選國: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也就必然要實行法治,其中諸多細節關乎到每一個公民。
記者:高品質立法如何保障社會高品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
熊選國:在行政立法上,司法部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提高立法的品質和效率,去年較好地完成了以下行政立法工作任務:
一是堅持黨中央對立法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立法工作的正確方向。我們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聚焦改革的一些堵點,發展領域的一些焦點問題,還有人民群眾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來開展專題的立法調研,加快立法進度,完善相關領域的法律制度。
二是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重要立法項目。以立法來助推高品質發展,高效能的治理。我們審查完成了金融領域的立法,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我們注重以立法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公平正義,以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我們去年做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修訂草案)》,還有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草案,配合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審議工作,這些都是跟人民群眾密切相關,也是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規範政府行為。
三是加強國家重大改革法治的保障。圍繞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出臺行政規定,暫時調整有些行政法規在這些地方的適用、實施。為了推動改革涉及的行政法規的清理工作,去年我們“所有”修改了14部、廢止6部行政法規。為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我們去年審核完成了17件國際條約。
“減證便民”“公正便民”,百姓辦事有具體變化
記者:“減證便民”帶來了哪些變化?
熊選國:自2018年全面清理各類證明事項啟動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已累計清理取消的證明事項達2.1萬多項。同時,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推行,“減證便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告知承諾制”的核心,就是把一些和企業、群眾聯繫比較緊密的、高頻的事項,比如戶籍證明、納稅證明等,全面地實行告知承諾,用承諾代替“證明”。如今,山東、浙江等多地積極打造“無證明城市”。
記者:在公證上應當怎樣便民?
熊選國:公證要減證便民,也要“公正”。我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規範和精簡公證證明材料。我們提出了15項與企業、群眾密切相關的便民服務舉措,梳理出12大類22小項高頻公證事項所需的證明材料清單。
二是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讓公證員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路。
三是推進海外遠端視頻公證試點,適應移居海外的中國公民、僑胞的公證需求。
四是開展公益服務,減免特殊群體和優撫對象的公證費用。
主持人與熊選國(左)對談(來源:中國之聲《會裏會外》)
現代公共法律服務,縣縣有律師,刑事辯護“全覆蓋”
記者: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如何提質增效?
熊選國:中國律師的定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工作者,律師不是自由職業者。
首要解決全國“無律師縣”的問題。“要加快解決有些地方沒有律師和欠發達地區律師資源不足問題,決不允許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梳理出46個“無律師縣”後,司法部動員內地資源較好的大型律師所,由律師協會的部分會長、副會長牽頭,在當地設分所,實現當地律師資源本土化。要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轉變,必須保證當地有律師人才,所以在分所條件、律師補助上都是有政策支援的。我們先穩定分所,再通過拓展業務,把當地帶起來。
其次是刑事案件律師辯護、法律幫助的全覆蓋。過去,我國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較低,現在基本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認罪認罰案件中,由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幫助。我們也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提供法律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這對人權司法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國外都很難做得到,確實有利於促進司法公正。
最後是擴大法律援助的範圍。主要從兩個方面擴大法律援助的範圍,一是法律援助範圍擴大化,包括勞動關係確認、交通事故等;二是降低法律援助的標準,刑事案件全覆蓋,民事範圍也在擴大。
記者: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能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實質性幫助?
熊選國:到目前為止,國內法律服務機構是76.5萬多家,專業法律服務人員有388.6萬人,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57萬個,每年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各類服務1800多萬件次,公共法律服務網基本實現全覆蓋。
鄉村法治建設,需要更多“法律明白人”
記者:在推動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上,接下來會有什麼措施?
熊選國: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實現均等化。中西部地區律師資源短缺,在法律服務的資源調配、水準提高等方面要下更多功夫。
二是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路平臺三者的融合。三方平臺形成合力,如果12348熱線解答得不清楚或不滿意,當事人能夠及時地把疑問轉到網路上去,或者轉到實體平臺,如果把這三個平臺打通,就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高品質的法律服務。
三是完善涉外法律服務。繼續加大力度,更好維護海外公民、企業等的合法權益。
記者:鄉村法治建設還會有什麼變化?
熊選國:一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鄉村建設,深入開展鄉村法治宣傳教育。
二是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化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去年我們命名了4938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三是發揮“法律明白人”在排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的作用。培養稍有文化、知識的,德高望重的村民擔任“法律明白人”,這些人在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電信詐騙、非法融資等方面懂一些法律常識,在調解、法律事務諮詢等方面發揮很好的作用。實際上也是一種“造血”,現在基本上每個村都有一個“法律明白人”,計劃于2025年,各村的“法律明白人”達到3人。下一步,考慮將“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顧問的調解納入到“人民調解”範疇,可以申請強制執行,具備法律效力。
總監製|高岩
監 制|郭靜
主 持|王嫻
主 編|曹博
編 輯|劉澤耕 錢泊均
記 者|孫瑩 晁向榮 柳成
新媒體編輯|代邦梅
製片主任|陳俊傑
制 片|楊華 李贏 李萬群
錄 音|林陽 張寶生
節目承制|中視前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協助拍攝|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