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一直下到了清晨,位於黃河北岸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中南渠村,從平坦的水泥路到整齊的溫室大棚都被一層銀裝覆蓋。踏著積雪,全國人大代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繼新快步走入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沒多一會兒,十幾個村民小組的組長也陸續到來。

中南渠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少。“多年前,這裡村民收入少,民生保障難,群眾矛盾多。”張繼新説。2002年,他辭去高薪工作回到村裏,決心帶領村民探索産業致富的新路子。

來到村民王宏的家中。整潔的瓷磚、寬敞的客廳、大屏的電視映入眼簾,這幾乎是中南渠村家家戶戶的“標配”。王宏承包了40多畝的溫室大棚,家庭年收入超過百萬元。“2014年,全村大棚只有150畝,如今已經達到1000畝。”王宏説。

“耕地零散,畜牧分散,限制農牧業的品質和規模,這是中南渠村乃至整個河套灌區面臨的問題。”為此,張繼新多年來一直關注中低産田改造、鹽鹼化耕地改良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為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南渠村的發展也得益於此。”張繼新説。

去年全國兩會上,張繼新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內蒙古河套灌區鹽鹼化耕地改良和高效節水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建議》,“希望加快統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灌溉等項目,加大對河套灌區鹽鹼地改良的支援力度。”

除了設施農業,養殖業也是村中的優勢産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我們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生産模式,帶動周邊3000多戶農民參與養殖,每人平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張繼新説,鄉村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人人有致富門路,戶戶有增收項目。

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記者手記)

張繼新的履職之路,始終伴隨著他對於農業發展的積極思考。對於農村的了解,對於産業的理解,對於鄉土的熱愛,轉化為一件件議案與一個個建議,推動著千古河套煥發新光彩。

農為邦本。無數産生於田間地頭的新問題新動向新需求,通過代表們的分析總結,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轉化為一條條國家政策,最終又回到田間地頭,成為鄉村振興的磅薄動力。

農無小事。“三農”問題,絕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客觀規律。只有深入農村,聯繫農民,了解農業,發現阻礙鄉村振興的各項難題,並匯聚集體智慧破解這些難題,才能真正實現“本固邦寧”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