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李華錫)全國政協委員潘碧靈調研的腳步一直不停。最近,他在湖南省郴州市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為期3天的民主監督調研。 

2022年8月底,他曾帶隊到郴州進行過一次民主監督調研,並提出“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引導民宿旅遊業良性發展”等建議。這次,他要對上次提出意見建議的落實情況開展調研,並繼續提出監督建議。“希望通過兩次調研,進一步推動湘江生態環境保護。”潘碧靈説。 

過去15年,潘碧靈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建言,提交了80多件提案,推動了不少政策落地,涉及農村環境整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領域。 

在擔任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潘碧靈持續聚焦“生態補償制度”的話題,久久為功,履職成果顯著。 

2014年,時任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的潘碧靈在調研中發現,湖南的洞庭湖濕地等生態功能區並沒有納入生態補償的區域,老百姓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卻不能獲得生態補償。 

經過進一步了解,他發現了原因:我國當時的生態補償機制仍處於初級階段,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機制和政策體系,縱向生態補償制度不全面、不平衡、不到位;橫向生態補償經過多年探索,仍然處於自發狀態。 

“窺一斑而見全豹,湖南的情況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解決湖南的問題就可以惠及全國。”當年,他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立多元生態補償方式狠抓落實的提案。 

2014年-2016年,財政部、原國家林業局先後在湖南嶽陽、常德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潘碧靈進一步調研發現,雖然相關部門有了行動,但尚未建立相關的實施措施與長效機制。針對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2016年全國兩會上,他繼續呼籲儘快建立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當年,國辦印發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潘碧靈提出的建議有了回應。但經過兩年的觀察和調研,他又發現了新問題:由於法律約束缺乏、資金保障困難等各種原因,補償工作推進仍比較緩慢。為此,他在2018年提出生態補償亟待強化硬約束的建議:加快專項立法,建立多元機制,擴大補償範圍。 

“制度有了,具體落實起來還是需要監督的。”當年,潘碧靈調研發現,在落實工作推進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生態補償領域不全面,生態補償標準偏低,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等。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改進縱向補償辦法,健全橫向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等措施與潘碧靈多年來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 

同年,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洞庭湖、鄱陽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兩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化水準明顯提升;到2035年,“兩湖”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提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健全。潘碧靈的建議再次有了回應。 

“這份持續了8年的提案終於畫上了句號,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潘碧靈認為,術業有專攻,用專業的工作和專一的履職相結合,可以相互促進。帶著問題去調查研究,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可以促進民主監督。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全國兩會,他將會繼續聚焦氣候變化、農業面源污染和長江流域生態改善等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記者手記:  

履職在勤 建言在專 

認識潘碧靈委員這些年,我總是驚嘆于他的勤奮。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外出調研、考察、座談。往往是走一路,寫一路。有時調研還沒結束,他就已經寫了幾萬字的筆記,有觀察,還有數據,讓同行的人大為驚嘆。 

很多人覺得政協委員就是在兩會時寫一寫提案,開會的時候提一提建議,開完會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潘碧靈不這麼認為,他説,不當榮譽委員,只當責任委員。 

他總是帶著問題去調研,而且多年聚焦研究一個問題。“勤”和“專”交匯在一起,就成就了這位“環保代言人”。他相信“深挖一口井,量大出奇跡”。

記者:李華錫

統籌:劉世昕 楊月 安俐

設計:張潔 楚穎盈(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