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買菜不怕小和醜,水果不選太鮮亮……”面對琳瑯滿目的蔬菜水果,很多消費者持有這樣的觀點:賣相不好的蔬菜水果一般是純天然沒有施肥的,吃起來才健康。

果真如此嗎?

“農作物生長需要充足的營養,那些長得又小又醜的水果蔬菜,可能由於微量元素攝入不足而營養不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説,“農作物不健康,人吃了怎麼會健康呢?”

讓農作物營養均衡,這裡面的學問還真是大呢!

科技的力量至關重要。張福鎖介紹,20世紀90年代,我國肥料施用還不普遍,提高農作物産量、品質主要依賴挖掘土壤中的養分潛力。

有經驗的莊稼人摸出了道道:蠶豆和玉米一起種是“互惠互利”,小麥和玉米就是“相恨相殺”。這是為什麼呢?沒人説得清。經過研究,張福鎖帶領團隊解開了謎題——原來,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農作物根系會形成一些特殊功能。比如,蠶豆在固氮過程中,可以通過酸的分泌,活化土壤中難溶性的磷營養,供玉米吸收。

把根系的特殊功能,合理運用到農業生産裏,必將大幅提高生産效率和作物産量。順著這條主線,科學家攻克了間套作種植體系中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産力的前沿科學問題,被認為是“作物增産增效的世界範例”;發現了小麥缺鋅分泌的植物鐵載體類根分泌物,改變了國際植物營養界過去公認的“缺鐵專一性反應機理”的觀點;在國際上首次闡釋了花生和玉米間作改善花生鐵營養狀況的現象和機理,並把這一成果運用於傳統的間套作生産體系中,使農作物産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

發揮根系的特殊功能,這可是給農作物編制健康“食譜”的關鍵一步,不僅能讓“好友”間相互借力,更可以借助化肥來發揮更大作用。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張福鎖説,大量的研究和生産實踐顯示,全球有一半的糧食來自化肥的使用。但現在很多老百姓覺得,只要沾了化肥的東西都不好。“實際上化肥是沒有毒的,只要科學施肥,農作物可以既美觀又營養。”張福鎖説。

怎樣算是科學施肥?“科學施肥必須遵循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施肥的時間、數量、位置等因素非常重要。”張福鎖強調。

他把農作物比作孩子:“施肥過度,就是太溺愛了,孩子自身發育不起來,還會因過量施氮肥導致土壤裏重金屬的活化。”

怎樣讓農作物吃得適量又營養,還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張福鎖帶領團隊開始為農作物量身打造健康“食譜”。“就是根據農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張福鎖説。他們用的“招數”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簡言之,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其核心是調節和解決農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

這一下,化肥減量增效還真明顯。“據統計,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已經超過40%。”張福鎖介紹,過去10多年的試驗證明,通過優良品種選擇、播種技術調控、土壤改良措施、植保技術和灌溉技術優化,小麥、玉米、水稻可以增産18%~35%。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5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