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章 文 李 韻
2月24日,“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展,一幅承載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三十年發展建設成就的宏偉畫卷在公眾面前徐徐展開——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實施。2022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幾代中國航太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戰略任務,建成了自主建造、獨立運作的“天宮”空間站,在建設航太強國、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冊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書寫了用航太夢托舉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中,中國航太人越來越強烈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沒有誰會把到手的戰略制高點輕易讓出來。
要想彎道超車必先自信自強。正因如此,中國航太人從起步之初便徹底丟掉幻想,堅定不移走獨立自主發展之路,闖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飛天之路。
保持定力,制定符合國情的“中國方案”
20世紀90年代初,在那個波譎雲詭、風雲激蕩的時代,國際格局深刻劇變,為搶佔戰略制高點,世界上主要航太大國都競相發展載人航太,美國等16國醞釀聯合建造國際空間站,卻沒有將中國納入其中。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中國決心獨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這是一場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比賽。一邊是美國、蘇聯已發射了9個空間站,將上百名航太員送入太空,並實現了登月;而中國這邊,空間站、載人飛船、載人火箭等還停留在圖紙上。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曾説過:“跟在別人後面把所有程式都走一遍,那樣我們就永遠落在後面。”
的確,起步決定後程。發展載人航太首先要解決起點問題,是選載人飛船還是太空梭?這關係到後續發展的走向。
最初準備搞飛船。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太空梭進入“黃金期”,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號”成功首飛,1988年蘇聯“暴風雪號”進入太空,日本、歐洲也在加緊研製。
看著世界航太強國一窩蜂地涌了過去,國內不少專家坐不住了,轉向支援太空梭,認為飛船是一次性的,運載量有限,已經進入“衰退期”;而太空梭可以重復發射、運載量也大,優勢明顯,代表國際航太發展潮流。但也有部分專家堅定支援載人飛船,認為太空梭無論製造還是維修都相當昂貴,國內當時還不具備生産工藝條件;而飛船既可送人也可運貨,還能作為空間站軌道救生艇使用,且運費較低,更符合中國的國情。
歷史經驗證明,“拿來主義”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換言之,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試一試才知道。經過反覆研究論證,大家認識到這次左右載人航太的起點之爭,不只是兩種航太器本身的優劣,還有國家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差別。最終決定從國情出發,放棄太空梭方案,走載人飛船之路。
多年後,美國“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先後失事,太空梭很快成為“國際棄兒”,美國一度陷入沒有運載工具,要向俄羅斯“蹭”飛船上天的窘境。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年我國堅持從國情出發、沒有盲目跟風,是明智的!
起點定了,才有後來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太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30年來,工程全線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保持戰略定力,始終“一張藍圖繪到底”,扎紮實實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奮進。
穩中發力,跑出震撼世界的“中國速度”
回首中國載人航太三十年,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穩紮穩打、穩中提速:前二十年紮實夯基壘石,後十年全力加速衝刺。
1992年至2002年,在這十年裏,完成神舟一號到四號4次無人飛行任務,全面驗證了各系統功能性能、系統間介面協調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製試驗組織指揮體系和相關基礎條件建設,為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到2012年,又用將近十年時間,先後執行神舟五號、六號、七號、九號4次載人飛行,以及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先後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一舉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進入新時代,志存高遠的中國航太人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酣睡,他們揚起民族復興的風帆向著太空進軍。
從2016年6月到2017年4月,不到一年時間裏,密集執行長征七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4次任務,考核綠色、無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啟用生態、環保、開放的新發射場,建成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航太員中期駐留、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工程“第二步走”圓滿收官!
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了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圓滿成功。“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在眾人歡欣鼓舞之時,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依舊保持冷靜,“核心艙要在軌進行多項關鍵技術驗證,此後還要在軌評估才能組裝建造,組裝建造完成後還要開啟10年的長壽命,通過航太員的維修、維護、延壽還要在軌運作更長的時間,後面任重而道遠。”
正是憑著這份清醒,中國載人航太的每一步都邁得無比堅實——自天和核心艙發射到神舟十四號返回,在20個月裏密集實施11次發射、3次飛船返回、2次艙段轉位、7次航太員出艙,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太員接續在軌駐留,航太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掌握航太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再生式環控生保等8項關鍵技術。
空間站,如期建成!整個過程穩紮穩打、連戰連捷、堪稱完美,創造了世界航太史上空間站組裝建造最快紀錄,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國航太的“加速度”。
守正創新,彰顯獨具特色的“中國智慧”
實踐一再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1995年,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對接機構技術負責人張崇峰到國外研製單位考察。“世界上所有的對接機構都是我們這裡生産的”,外方專家説得很直接,對接機構研製難度非常大,不如直接購買他們的産品。可是,費用上開出的卻是天文數字,僅設計專利費就高達一億美元。張崇峰暗下決心:“一定要研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對接機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經過16年刻苦攻關,2011年11月3日淩晨1時29分,經歷近43小時飛行和五次變軌的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老航太人都説,搞航太來不得半點虛假,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被“卡脖子”。工程全線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先後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核心技術——
探索出“三垂一遠”測試發射、“N+1”空間站交會對接技術驗證、一級半構型火箭直接入軌等創新方案;
自主研製出8型飛行器和3型火箭,貨運飛船貨重比居世界第一;
獨立自主研製出“飛天”艙外航太服,讓中國航太員穿著中國人自己造的“飛天戰袍”漫步太空……
據統計,30年來,載人航太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77項,專利4000余項。
統帥“千軍萬馬”,離不開科學頂層設計和高效組織領導。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深有感觸:“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像的。”
工程上下高度重視管理創新,把總體設計部思想貫穿研製建設全過程,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矩陣式組織管理體系——
在頂層,國家有關部門聯合成立專項領導小組,于1993年專門成立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
在工程全線,不斷優化管理和技術“兩條線”。在加強統一管理的同時,面向全系統遴選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工程總體和各大系統均選強配齊總指揮、總設計師兩套班底,建立“兩總”聯席會議制度;任務期間,成立任務總指揮部,相關係統聯合成立發射場區、測控通信、著陸場區指揮部;針對空間站階段新情況特點,成立空間站運管委員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站運營管理體系。
30年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為工程建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開放自信,源自厚積薄發的“中國底氣”
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後,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對外宣佈,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空間站。
消息很快引發關注。在當時還未發射一個空間站艙段的情況下,如此自信地對外宣佈“時間表”,似乎不太符合中國載人航太一貫嚴謹、留有餘地的宣傳風格。這,僅僅是個開始——
在後來的新聞發佈會上,官方一次性公佈全年6次任務計劃;在重大任務前,宣佈發射窗口精確到“分”;對過去“秘而不宣”的火箭殘骸再入,官方網站定期公佈軌道資訊;空間站實體模型接連亮相各種大型展覽……宣傳報道中的些許變化,讓外界明顯感到“中國航太變得越來越開放自信了”。
之所以“敢説”,關鍵在於“能做”。中國載人航太向來是説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有底氣、有實力、有自信——
這種自信,源自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時刻給予航太人政治上的親切關懷和精神上的巨大鼓勵,堅定必勝的信心;
這種自信,源自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能在短時間內動員足夠多的資源和力量進行集中攻關;
這種自信,源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積累的物質、技術和工業基礎,能為“下餃子”般的發射速度提供堅強後盾;
這種自信,源自先進的科研試驗條件和成熟的重大工程組織管理體系,突破掌握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能夠遊刃有餘地統籌抓好各項任務;
這種自信,源自擁有一支平均年齡僅30多歲、梯次配備合理,能夠在關鍵時候拉得出、打得贏的人才隊伍;
這種自信,更是源自這些年中國航太人面對各種考驗,所磨礪出的那股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志氣、骨氣、底氣,能夠時刻做到不看別人眼色、不受外部干擾、不怕風險挑戰,心無旁騖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三十載厚積薄發,牢牢地掌握自己命運的中國載人航太櫛風沐雨、碩果纍纍。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有一代代航太人的接續奮鬥,中國載人航太必將行穩致遠、未來可期!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5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