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清水潺潺”的傳統村落,既傳承著千年的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人們“望山見水、記住鄉愁”的心靈寄託,更是彰顯中華民族奮鬥精神的瑰麗詩史。如何讓傳統村落融入新時代發展理念,掙脫“保護與發展”相互矛盾的“枷鎖”,安徽黃山持續迸發著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新活力。

“微改造”提升 促傳統村落留底蘊見品質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下“繡花功夫”,堅持微改造、精提升,將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著力保護徽州文脈、保留村莊肌理、保住鄉土特色。

徽州區西溪南村有著1200年的歷史,素有“歙邑首富”之稱,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歷史遺跡。從2017年開始啟動農村污水治理、改廁和風貌整治。“原有的古建築一律不許破壞,必須做到修舊如舊;整體結構不足以維持的房屋,將零散結構整體遷移至新建房屋內,圍擋保護的同時,供旅客參觀。新建的房屋,外立面也要保持與古宅一致。”村內民宿負責人告訴記者。

通過全面整治提升,西溪南村加大創意産業類招商力度,先後引進北上廣深滬杭等地藝術設計、書畫創作、攝影影視等方面的各類創意人才85人,建成釣雪園、望山生活、土人學社、夢溪方會設計師交流中心、溪邊五五、詩莉莉·慰顏府等近40余處業態,吸引社會資金近2.5億元。西溪南村形成了良好的民宿産業集群,共有民宿54家,總客房數665間,2021年總營業額3000余萬元,吸納當地創業、就業300多人,其中貧困戶5戶9人。2021年全村接待遊客50萬人次,村集體通過區間車運營、停車場收費、集體資産出租,2021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42.51萬元。

徽州區西溪南村

與此同時,黃山市還堅持整體佈局,聚焦“一環三片”,全面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堅持重點保護,把傳統村落作為“微改造”重點,實施古村落生態修復、古建築單體保護等項目,讓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成為獨特 IP。堅持精細管理,以小菜園、小茶園、小果園、小花園、小遊園、小藥園等模式,對村莊“金邊銀角地”、房前屋後閒置地等進行改造。堅持活化利用,採取應保盡保、修舊如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傳統建築和傳統民居活化利用。

“微創意”運營 促傳統村落有活力蓄財力

黃山市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積極探索傳承發展之路,讓傳統村落髮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活細胞”。全市以創意賦能産業發展,推動創意下鄉活動,打通創意經營路徑,賦予傳統村落更旺盛的生命力。

賣花漁村自唐朝起就有種植盆景汗青,是盆景四大派系之一的徽派盆景發源地,又因其地形似魚狀、村人世代以賣花為業而得名,繼而聞名。雖有千百年的盆景種植銷售歷史,但面對高速發展的資訊社會,傳統行銷模式顯得愈發“格格不入”。面對這一情況,村裏許多年輕人,紛紛放下縣城的工作,選擇回村創業。“剛開始做電商直播時,的確有些緊張,甚至不知道説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直播間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對徽派盆景感興趣,也慢慢有網友建議我挂上‘小黃車’,線上上進行售賣。沒想到能做到現在的成績,現在我每天負責直播,爸媽和家裏的親戚負責打包發貨,全家人都忙得團團轉,很多盆景都屬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一位回村創業的青年告訴記者。

歙縣落花漁村

拿到運營“密碼”的黃山市,進一步創新運營體系,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提升村民收入,提高就業技能。優化運營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徽州民宿、康養度假、非遺文創等特色産業,實現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使傳統村落成為鄉村振興的“聚寶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同時積極提高致富增收,強化運營保障,為傳統村落村民致富輸送更多金融活血。

近年來,黃山市通過強化鄉村培育、提升人居環境、引流回鄉創業等方式,進行“微景區”培訓,促使傳統村落有顏值增價值。還充分利用資源基礎優勢,通過舉辦登山、騎車、越野等精品賽事,把戶外運動路線與傳統村落、自然風光等串聯起來,提升傳統村落影響力。聯合資源轉化利用、優化産業發展環境等手段,有效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增收。安徽黃山將繼續堅定不移的保護、利用、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村落,促進傳統村落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完成新時代賦予傳統村落實現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