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市黟縣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和古民居,還有眾多的傳統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産。西遞村和宏村古村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並成為“世界鄉村旅遊度假勝地”。

步入初春的黟縣,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徽商、徽文化在這裡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青磚黛瓦間,一座座徽派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一塊塊青石板鋪砌的街巷,蜿蜒曲折。古老的村落默默地吟唱著徽味歌謠。

桃花源裏人家——西遞村

青山環繞的西遞村,宛如一幅水墨畫,粉墻黛瓦。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庭院,一磚一石,一簾一楣,精細而典雅,古樸而厚重,無不在細數繁華褪盡的落寞和歷史沉浮的過往。行走在西遞的窄巷中,與兩側的老屋擦肩而過,恍若踏入桃花源裏。

因四面環山地處盆地,歷史上的西遞村,很少受到戰火的襲擾,因此村內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如何保護並傳承好這些看得見的歷史,成了西遞村人不變的話題。“只單純的保留肯定是不行的,就拿腳下的石板路來説,原來的老路坑洼比較多,一到陰雨天,踩一腳水不説,還比較滑。所以在老路的基礎上,我們做了一些填補和鋪設,既保留了原有石板路的風貌,還讓人們的同行更加便利”西遞村的村民告訴記者。

近年來,西遞村多措並舉,在遺産保護和旅遊業上下大功夫。村裏每年從旅遊門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保底620萬元,總門票收入超過3700萬元後超出部分按8%予以分配)作為遺産保護資金,按照戶人口及房屋面積等進行再分配,分紅給村民。此外,村民還把自己的房屋改造經營民宿、餐廳、旅遊紀念品店等,也吸引了外來移民開店創業。目前從事旅遊相關營業戶260家,從業人數超過1000人。村民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3273元增長到至今的近5萬元。

走訪過程中,民宿經營者李聲濤告訴記者,作為本土的村民,放棄原有的縣城工作,回回到村裏做民宿,一來是滿足自己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二來是想將自己的老房子傳承下去;三是想帶動村民一起致富。“現在這一切都基本實現了!”李聲濤驕傲的説。

“在發展過程中(政府)有要求也有幫助。比方説傳統的雕刻、原有的骨架建築材料等,都不允許破壞。所以我在這些原有框架上,首先做了保護,能夠復原的,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加固復原。不能復原的,進行圍擋保護,當做一處景觀向旅客進行展覽。”當問及有哪些幫襯、指導措施時,李聲濤告訴記者“除了日常的宣傳、引流,主管部門還定期組織專業服務人員培訓,以提升村內民宿的整體服務品質。最重要的是,縣裏聯合信貸部門,給民宿的經營者們提供優質貸款,極大減輕了經營者的資金壓力,保障了民俗旅遊的長期穩定發展。”

如今,西遞村大力推進雙招雙引工作,借助社會資本力量,盤活了本村19戶24幢閒置民房,搶救性保護修繕瀕臨倒塌的民房及破損的古民居。接下來,西遞村還將繼續提高標桿、砥礪前行,力爭打造“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旅遊景區。

(黟縣西遞村)

中國畫裏鄉村——宏村

“青山綠水本無價,白墻黑瓦別有情”青磚黛瓦馬頭墻,典雅的徽派建築是來到宏村映入眼簾的第一幅圖畫。整個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後有青山作為屏障,人工水系貫穿整個村落,山、水、村落交相呼應,宛如“畫中的村莊”。 宏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崇山峻嶺的懷抱之中,成為黟縣山水畫卷中的神韻之筆。

“保護古村落的確重要,但老百姓吃飽飯更重要。”談到宏村保護與發展時,宏村老教師汪瑞華激動地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宏村剛開始做旅遊,單純靠自然景觀做賣點,對村民條條框框太多,沒有收入自然就沒有積極性。”

經過不斷嘗試和摸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宏村嘗試與社會企業相結合,共同在旅遊業做深開發,將景區門票全部收入按比分配,企業佔67%,地方佔33%,其中縣政府佔21%(1%作為旅遊基金),鎮政府佔4%,宏村村佔8%。2022年全年宏村鎮景區接待遊客142.7879萬人次,門票收入5694.8071萬元;旅遊接待量142.8萬人次、門票總收入5694.8萬元,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494元。

與此同時,宏村在山水生態旅遊的基礎上,通過加快民宿産業發展、積極研發旅遊新産品和四季旅遊産品,實現“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化同步發展,進一步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培育宏村藝術小鎮,打造宏村印象項目,推出宏村阿菊表演,引進山地車、滑翔傘等體驗産品,同時鼓勵本地村民和外來資本積極拓展精品民宿、咖啡酒吧、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收藏展覽等休閒業態,進一步壯大市場、做大“蛋糕”。“現在還在嘗試發展全域旅遊,將村內的相關産業做減法,讓臨近村落做加法。使宏村既可以抽出身做好古村落保護工作,又可以帶動周邊村落共同富裕”宏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黟縣宏村)

近年來,黟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對傳統村落原汁原味進行保護,積極探索傳統村落未來拓展的“升級版”,形成了“傳統村落+民宿”“傳統村落+旅遊”等發展的新模式,使黟縣傳統村落得到了可持續發展,逐步形成了宏村、西遞等13個村落景區和塔川、碧山等8個民宿集群。全縣利用傳統村落、古民居打造的民宿客棧903家,遍佈全縣46個傳統村落,民宿帶動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的村落旅遊綜合收入近20億元。

隨著我國對傳統村落在保護基礎上的活化利用,既滿足了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的便利,也讓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各地在積極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活化利用、以用促保,進一步增強了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內生動力,使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