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4日消息(記者 苗雁)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13日發佈。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1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介紹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並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
建設農業強國需要真刀真槍、真金白銀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政策的支援,今年農業農村領域在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有哪些政策亮點?
唐仁健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真刀真槍地幹,需要真金白銀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從投入、人才、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進行強調部署。
第一,健全鄉村振興的多元投入機制。主要包括三塊。第一塊是政府投入。強調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援範圍。第二塊是金融投入。主要是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差異化金融監管和考核評估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的貸款投放,重點保障糧食安全信貸資金需求。還有一塊就是社會資本投入。這方面要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我們經常講撬動,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來實施。這個打捆打包,農業農村投資領域經常講,項目是散在千家萬戶、廣大糧田上的,單個項目很少,但是集中起來一個市、一個省、全國量就不小了,為了存貸方便、實施方便,所以要打捆打包。
第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一方面著力培養鄉村本土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養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等。另一方面引導城市人才下鄉。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援計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這“四鄉”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中明確提出的,要引導他們到基層一線服務。完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鄉村的激勵機制,對長期服務鄉村的在職務晉陞、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
第三,健全鄉村振興推進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機制。一是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時候我們就是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也是這樣,要切實形成鄉村振興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二是完善鄉村振興督查考核機制。統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三是建立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制度。加強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建立客觀反映鄉村振興進展的指標和統計體系,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進行適時的、科學的評估。
深化農村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法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激發內在活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任務新要求?
吳宏耀介紹,新時代新征程深化農村改革總的思路是,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産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講到兩個驅動,一個是科技創新驅動,一個是制度創新驅動,也就是改革。文件主要從三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統籌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的改革。承包地方面,重點是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確保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權保持穩定、順利延包,有條件的地方可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結合農田集中連片整理探索解決細碎化的問題。宅基地方面,重點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亂建、盤活閒置,在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加強規範管理,探索完善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內容及其配置的實現形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重點是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要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
二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重點是做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鞏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運作機制的完善,推動構建産權關係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作機制;也要探索多樣化發展途徑,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産參股等多種模式,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和服務帶動能力。同時,要健全農村集體資産監管體系,充分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經營權。
三是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縣域是城和鄉的結合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在擴大國內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有著巨大的潛力空間。這些年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域內就近就業創業,選擇到縣城落戶。我國現有9.1億城鎮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居住。要適應這個發展趨勢,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逐步在縣域打破城鄉界限,把縣域打造成連接工農、融合城鄉的重要紐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此作出了哪些具體的部署?
劉煥鑫介紹,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了具體部署,重點是硬體、軟體兩手抓。
一手抓硬體建設,逐步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將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作為到2035年國家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去年中辦、國辦已經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我們將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為重點,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著力構建三個機制。一是規劃引領機制。適應城鄉格局、鄉村形態變化,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設,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産的建設項目。二是風貌引導機制。把原生態鄉土特點彰顯出來,把現代化生活元素融入進去,確保鄉村既有空間完整性和設施現代性,又有歷史縱深感和時代痕跡的“年輪”,留住鄉風鄉韻鄉愁。三是農民參與機制。尊重農民意願,建什麼、怎麼建、怎麼管,多聽群眾意見,引導農民全程參與鄉村建設。
一手抓軟體建設,著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和”的理念,農業生産講求得時之和、適地之宜,農村生活講求人心和善、以和為貴,村落民居講求順應山水、和于四時。要把“和”的理念貫穿鄉村建設始終,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確保農村人心向善、穩定安寧。一是整合載體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完善網格化整理、精細化服務、資訊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把積分制、清單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來,把各部門的力量統籌起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二是創新抓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農民需要出發,從農民喜好著手,增加富有農耕農趣農味、體現和諧和順和美的鄉村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通過制定規範、強化村規民約、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等方式,狠剎不良風氣,努力成風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