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我們迎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也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佳節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節日的了解、解讀,總能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有所思考。

“除夕的火,元宵的燈。”賞花燈、玩花燈,是元宵節一項重要習俗。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點出了元宵節的精髓。鬧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鑼鼓……在熱烈歡騰的“鬧”中,風情民俗和民間藝術得到淋漓盡致的揮灑張揚,在祥和喜慶的“鬧”中狂歡,人們內心的歡愉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得到盡情表達。正如童謠所唱:“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花,花燈紅,雪打花燈好年景”……花燈編織著故事,也編織著期盼。其實,元宵節背後,無論是何種寓意,都體現出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 

沒有“鬧”的元素,則沒有真真意義的元宵節。正是“鬧”,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張力,在中華兒女心中留下的審美記憶。近年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元宵節中的狂歡成份有所淡出,給人感覺元宵節不“鬧”了,恐怕也正是元宵節在一些地方給人的印象中異化為“湯圓節”,把吃湯圓當成了過元宵節。然而,元宵節並非僅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碗自己“吃湯圓”那麼簡單,更多在於強調千家萬戶共同享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形式怎麼變化,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精神實質不會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

歡慶元宵佳節,這説到底,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影,是傳統佳節的“根”與“魂”,無論何時都不能丟失。而如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知曉怎麼過節,發自內心地過節,把節日過出文化的味道,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好傳統文化,維護傳統佳節的意味,全國各地都在傳承與創新中努力。比如,與元宵佳節相關的文創産品線上上線下走紅。一些地方著手在元宵節文化上進行升級改造,讓其與時俱進,不斷地契合新時代老中青各類群體的娛樂方式……這些,都讓傳統佳節有了更多的時代味道,也是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努力與貢獻。(黃開團)